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24历史笔记 首页 安徽滁州名人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滁州 凤阳名人录

明[公元1328年-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制度,恢复民族平等,统一中国;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1398年,朱元璋驾崩,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紫金山孝陵。

朱元璋

  

人物生平

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反元斗争

加入义军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成长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决胜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统一江南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0,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108]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 、火铳向城-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忧劳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杀功臣

明朝开国元勋中,除了汤和等寥寥几人幸免于难,大多数人都不得善终:徐达发背痈吃蒸鹅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躲过一劫;刘伯温据说被胡惟庸授令毒死;但胡惟庸自己也没有得意多久,不久就被主子以“擅权植党”、“枉法诬贤”的罪名处死,遭受牵连者多达三万余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后十年,还给他安插了一个“通倭谋反”的十恶不赦罪名,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胡的死,造成了终明朝一代没有宰相一职,从此自秦汉以来建立的宰相制度,在此宣告寿终正寝,明朝以后的清朝,只有口称“奴才”的所谓“大学士”而没有铁骨铮铮为民请命的魏征文天祥等宰相,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胡惟庸死了没多久,又爆发了“蓝玉案”,胡案是对文官下手,蓝案可是对武将动刀。作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战功显赫的凉国公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起来,恰好此时朱元璋年仅三十八岁的太子朱标病故身亡,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年幼的皇孙朱允炆被能臣宿将欺负,上演北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翻版,朱元璋不得不对大将军蓝玉下手,为自己的孙子扫清障碍。蓝玉“谋反”案涉及人数也不少,一万五千人。胡蓝二案一出,整个开国元勋体系,竟然十去其九,以至于后来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建文帝朱允炆纵观文武百官,竟无可用之帅去率兵抵挡,兵败后不知所踪,至今其下落仍是个谜。朱元璋原本想巩固孙子的江山,不料却间接将接班人建文帝送上不归路,想必起朱洪武于地下,也当哀叹自己苦心经营却适得其反,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罢?

朱元璋由于其极度自卑的心理,对于“僧”、“贼”、“光”、“秃”等挖苦他过去历史疮疤的字眼,变得相当敏感,因此明初的-绝不比清康乾年间逊色:这场始于洪武十七年,终于洪武二十九年的长达13年的黑暗岁月,受害者不下数十万,明朝初期优秀的知识分子,因“-”一案,几乎为之一空!

朱元璋大兴-到后来,越来越变本加厉,只要是上述字的同音字,都认为是通假字,居心叵测罪不容诛。于是说“为世作则(贼)”的杭州人徐一夔教授挂了;说“圣德作则(贼)”的马屁大王孟清也挂了;说“睿性生(僧)知”的常州教育局局长蒋镇挂了;说“作则(贼)垂宪”的浙江教育厅主任林元亮也挂了。更离奇的是,说“体乾法坤”是暗示“发髡”,秃子就是和尚,杀!说“拜望青门”就是站在和尚庙门口发呆,杀!“遥瞻帝扉(非)”不是恭敬地瞻仰皇宫大门,而是看热闹,八卦皇帝的是非,杀!“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盗”,杀!

朱元璋的儿子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0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鹥,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朱元璋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谥号孝慈皇后,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历史评价

赵翼曾说: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顺治帝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商传评价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明太祖朱元璋相关

明孝陵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龙井沟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朱元璋出生地遗址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

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十位皇帝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

  人物关系:

爷爷:

朱初一

父亲:

朱世珍 (1283~1344)

儿子: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

儿媳:

明成祖徐皇后 (1362~1407) 明成祖朱棣嫡后,徐达嫡长女

王贵妃 (?~1420) 明成祖朱棣的贵妃

张贵妃 明成祖朱棣的贵妃

权贤妃 (?~1410)

孙子:

明仁宗朱高炽 (1378~1425) 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

曾孙:

明宣宗朱瞻基 (1398~1435)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

玄孙:

明英宗朱祁镇 (1427~1464) 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正统 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 (1428~1457) 明朝第七位皇帝

顺德公主 (1420~1478)

朱瞻墡 (1406~1478)

玄孙:

朱祁镛 (1429~1488)

朱瞻墺

朱瞻埈 (?~1466)

朱瞻垍 (1411~1441)

朱瞻堈 (1406~1453)

朱瞻墉 (1405~1439)

朱瞻垲 (1409~1425)

朱瞻埏 (1417~1439)

朱瞻垠 (1406~1421)

真定公主 明仁宗朱高炽第四女

朱高煦 (1380~1426)

朱高燧 (1386~1431)

孙女:

咸宁公主 (1385~1440)

永平公主 (1379~1444)

安成公主 (1384~1443)

永安公主朱玉英

朱栴 (1378~?)

朱橚 (1361~1425) 明代植物学家,朱元璋第五子

朱棡 (1358~1398)

孙子:

朱济熿 (1381~?)

朱济炫 (1384~1429)

朱济熺 (1375~1435)

朱济烺 (1388~1443)

朱济焕 (1387~1450)

朱济烨 (1379~1407)

朱济熇

朱植 (1377~?)

朱橞 (1379~1428)

朱权 (1378~1448)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孙子:

朱磐烒 (?~1437)

曾孙:

朱奠培 (1418~1491)

玄孙:

朱觐钧 (1449~1497)

朱标 (1355~1392)

儿媳:

孝康皇后 (1354~1378) 常遇春长女、朱标嫡妻

吕太后 (1359~1412)

孙子:

建文帝朱允炆 (1377~?) 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

曾孙:

朱文圭 (1401~1457)

朱文奎 (1396~?)

朱允熥 (1378~1417)

朱允熞 (1385~?)

朱允熙 (1391~1406)

朱雄英 (1374~1382) 朱元璋嫡长孙

朱模 (1380~1431)

朱柏 (1371~1399)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

朱桂 (1374~?) 明太祖第十三子

朱檀 (1370~1389)

孙子:

朱肇煇 (1388~1466)

曾孙:

朱泰墱 (1416~1467)

朱泰堪 (1412~1473) 明朝第三代鲁王

玄孙:

朱阳铸 (1447~1523)

蔡博真

费达夫 (1907~1931) 龙华二十四烈士

陈瑞生 (1977~1998) 革命烈士

朱栋 (1388~1414)

朱梓 (1369~1390)

朱榑 (1394~1428)

朱楩 (1378~1450)

朱桢 (1364~1424)

朱楧 (1376~1419)

朱樉 (1356~1395)

朱桱 (1388~1415)

孙子:

朱琼烃 (1406~1426) 第二任唐王,唐靖王

朱琼炟 (?~1475) 第三任唐王,唐宪王

曾孙:

朱芝址 (?~1485) 第四任唐王

玄孙:

朱弥钳 (1623~1662) 唐恭王,文城恭靖王

朱弥鍗 (?~1523) 第五任唐王,唐成王

朱芝垝 (?~1511) 明代著名画家

朱椿 (1372~1423)

朱杞 (1369~1370)

朱楹 (1383~1417)

女儿:

安庆公主

女婿:

欧阳伦 (?~1397)

明太祖女永嘉公主 (?~1455)

女婿:

郭镇

汝阳公主

宁国公主 (1364~1434)

女婿:

梅殷 (1360~1405)

兄弟:

朱兴隆 (?~1344)

侄子:

朱文正 (1336~1365)

侄孙:

朱守谦 (1361~1392) 第一代靖江王

皇后:

明太祖马皇后 (1331~1982) 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

妃子:

郭宁妃

岳父:

郭山甫

郭惠妃

岳父:

郭子兴 (?~1355) 红巾军领袖,反元民族英雄

  经历历史事件:

明太祖第八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96年)

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90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87年--公元1388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87年)

明平云南之战 (公元1381年)

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81年)

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80年)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72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公元1370年)

鄱阳湖之战 (公元1363年)

  同年(公元1328年)出生的名人:

吴祯 (1328~1379) 明朝开国功臣,明初淮西二十四将 安徽省滁州定远

岑天保 (1328~1394) 广西自治区百色德保县

王威 (1328~1410)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同年(公元1398年)去世的名人:

朱棡 (1358~1398) 安徽省滁州凤阳

徐一夔 (1319~1398) 浙江省台州天台

18

送花
13
明代哲学家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明清小说四大家
中国明代农艺师、天文学家、数学家
东城区名人录
苏州 姑苏区名人录
苏州 吴江名人录
广饶县名人录
明朝官员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泰州 兴化名人录
国务院原总理
十四届中央委员
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
金螳螂集团创始人
广东省政协原主席,落马官员
茂名市 茂南区名人录
河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滨江区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诸暨市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滁州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东城区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东城区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凤阳名人录
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朝第四位皇帝
东城区名人录
荆门 钟祥名人录
滁州 凤阳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上一篇:王弼
下一篇:冯胜

最新评论

√ 在线测试
滁州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103063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