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24历史笔记 首页 河北保定名人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保定市 涿州名人录

宋[公元927年-976年,宋朝开国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3.21—976.11.14),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中国这块宁静的土地上发生了安史之乱。

唐王朝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杨贵妃养子安禄山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率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兵15万,号称20万之众,发动兵变。一时间狼烟四起,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久久不能散去。

唐王朝为平息叛乱,守住祖业,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竭尽财力人力,组织围剿,方于763年(唐广德元年)驱散狼烟,使难民重归故里。

安史之乱是平定了,但唐王朝的局势却似“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发不可收拾。安史之乱中,全国户籍由900万户锐减至193万户。加之,为平息叛乱,河两(今陕西合阳西南、黄河西岸)、陇右(今青海乐都)、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南)之军奉调中原,边防空虚,吐蕃乘机侵吞西域,攻占长安,逼迫代宗皇帝离陕东迁。更甚者,从安史之乱至907年(唐天佑四年),由于唐王朝的盘剥、地方藩镇势力的压榨,逼得百姓透不过气来。-,民不得不反,907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温率部废掉唐昭宣皇帝李税,建立大梁(史称后梁),自封为王,宣告唐王朝灭亡。瞬时间农民起义军力量不及的地方,亡唐将领、地方官吏、地主豪强纷纷揭竿而起,乘隙招募散兵溃卒,组织“土团”、“乡兵”,扬旗举幡,各霸一方,称王称帝,直把一个原来名义上统一的唐王朝,瓜分成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的封建王国。

地处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兄弟相杀,父子反目,权臣篡位,军校拥立,闹得世人目不暇接。其命长者一二十年,命短者仅有四年。在中原周围的汉民族聚居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和北汉等十国。战乱使人民生灵涂炭,统一成了历史的总趋势。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3月21日,后唐都府洛阳夹-赵家出生了一个面方耳大、眉清目秀的婴儿,取名匡胤。这个大胖小于的出生,乐得全家合不拢嘴。赵氏“累代仕官”,匡胤的祖父做过营州、蓟州、涿州刺史。父亲赵弘殷武弁出身,擅长射击,跟随晋王后,奋勇冲杀,战功赫赫,遂被晋升为飞捷指挥使(为中级禁军头目)。晋王夺取后梁帝位建立后唐,定都洛阳,赵家也随迁而至。

新朝新主新韬略。后唐明宗李嗣源为了稳坐中原,登台后采取“休兵息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中原地区出现了短暂的“兵革相息,年屡丰登"局面。赵匡胤就是在这个难得的安定环境0生并渡过童年的。

赵匡胤七八岁时,根据官宦人家的习惯,开始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以便子承父业,走上仕途。不料,中原的安定日子没过几年,又出现政局-。赵弘殷怕误儿子的学业,请来一位姓辛名文悦的同乡,给匡胤当业师,讲习五经。辛老先生是饱学宿儒,勤于治学,对学业抓得很紧,但赵匡胤受着时代的熏陶,耳濡目染,干戈扰攘,哪里有心思苦读嚼蜡似的“之乎者也”。

在武力决定一切的思想支配下,他神不守舍,口念经书,实则心飞旷野。当一听先生说放学,他就像离弦的箭,拔腿而出,伙同孩子们玩起作操演打仗的游戏,很快就成了孩子王,只要他一声令下,没有一个不听话的。从学塾归家,他命令孩子们排队,自己押在队后喝令,队伍好生整齐。

赵匡胤10岁时,后晋灭后唐(参见后晋灭后唐之战),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赵弘殷也举家随迁,住进汴梁龙巷。从洛阳到汴梁,赵匡胤也逐渐长大,生就一张紫红的大脸,魁梧的身躯,雄伟英俊,十分洒脱。他稳重深沉,善于思索,决心弃文习武,走武力统一的道路,用战争平息战争。

赵匡胤弃文习武后,凭着天生的聪明练骑术,学射箭,长进飞快。一次,他选择了一匹无笼头缰勒的恶马习骑,恶马不甘被役使,当他刚上马背正欲鞭策时,恶马猛地狂嘶一声四蹄乱踢,朝城内疾驰。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门楣上,甩下马来。观骑的人吓得倒吸一口凉气,判定赵匡胤的头颅准被撞碎。谁知,当人们赶去抢救时,他却出乎意料地慢慢站起来,接着拔腿追上去,从马后纵身一跳,飞上马背,抓鬃夹裆,硬是征服了恶马。就这样,赵匡胤刻苦砥砺,学得了娴熟的骑术和武艺,为后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赵匡胤18岁时,娶了贺景思将军的女儿作妻室,但在仕途上却并不得意。不久,契丹军攻入汴梁,赵家先遭叛将张彦泽军的抢掠,继遭契丹军的抄劫,加上叹增人添口,多了三弟光义,四弟光美,生活更艰难。

946年(后晋开运三年),后晋为后汉所灭。20岁的赵匡胤为寻求出路,毅然离别结发三载的娇妻,沿黄河西行。他先浪迹到今陕西、甘肃,一无所获,转而往东折向汉水,到湖北投靠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由刺史兼任的州军事长官)王彦超。王彦超见他一副落魄相,不肯收留。他又投奔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董宗本麾下,董宗本碍于曾同赵弘殷同殿当臣的面子,收留了他,结果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见赵匡胤谈吐不凡,马术超人,大为嫉妒,仗势凌人,百般刁难,要赶他走。赵匡胤生性耿直,不愿过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生活,便告别董宗本,又长途跋涉,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他无亲无友,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乞食于僧舍。老和尚害怕赵匡胤长住不走,与自己争食吃,便佯装相面,将他仔细看了一遍,未了惊奇地说:“赵公子有福相,往北走,一定会有知遇。我送你盘缠。”

赵匡胤从懂事起,就常听人夸他方面大耳,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必有洪福,他从不当一回事。跟下足迹辽远,落难日久,忽听夸赞,倍觉温暖,不禁暗自思忖,莫非我好运就在前头了于是向老和尚拱手告别,满怀信心地踏上通往北方的古道。

数日奔波,赵匡胤来到商丘。正当他忙着寻食填肚之时,见路旁有一高辛庙,不由眼前放亮,跨进庙门,虔诚地取过摆在香案上的杯较(唐宋时求神问卜之具),一面晃动杯玫,一边默默祈祷神灵保他当个小校。“哗”杯玻落地,不是吉兆。他觉得是自己祈祷的官职太小,神灵不允,于是又第二次、第三次反复摇动杯咬,从小校、钤辖、承宣使一级高一级,一直祈祷到能否当节度使都不应验。他焦虑,也气急,但仍觉得是祈祷的官职太小,最后一回,他孤注一掷索性祈祷能否当天子。“哗”,杯较落地,大显“灵光”,应了一俯一仰的“圣琰”。日后要当天子?!赵匡胤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肚子好象也不饿了,人也好象比以前更精神了。

用科学的观点看,“圣玟"未足凭信,然而作为信奉“天命”的赵匡胤,在愁困潦倒心灰意懒之时,求神问卜,测试自己的命运,也是在情理之中。“天命”使他踏上了寻觅北方知遇的道路。

948年(后汉乾佑元年),赵匡胤来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他眼看这个与契丹接壤的后汉北部边陲的重要军事基地,耕耘繁忙,买卖兴隆,兵强马壮,心中十分感慨:同是汉室之地,东京、邺都两重天,看起来镇守这里的枢密使郭威治国有术,安民有方。难道这就是老和尚给我指的北方知遇?恰巧,郭威也正野心勃勃,招兵 ,企图一统天下,武艺非凡的赵匡胤前来投募,自是高兴不已,连忙收于帅幕之下。是年,赵匡胤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经过数年的坷坎-,遇上恩主,决计好生追随郭威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或许还没有想到,日后创立宋朝,统一中国之路,正是由这里开始的。

五代是武人的天下。郭威也同所有武人一样,正在觅寻以强制弱,走马上得天下之途。

汉高祖刘知远的二儿子汉隐帝,为了巩固父辈的统治,先后杀死权臣杨那、史弘肇,王章。随之,便把刀锋转向郭威头上。948年(后汉乾祜元年)十一月,后汉皇帝刘知远突然驾崩。郭威以忠汉室,忠先孝之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后汉的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成了事实上的当权者。不过,郭威不同别的武人,他请太后(刘知远的妻子)临朝听政,迎立刘知远之侄刘赟进大梁,继位做皇帝,装出一副毫无取代之心的样子,蒙蔽了文武百官,很得朝野的夸赞和欣赏。正当太后失却惧色,心平气顺听政时,突然传来契丹进攻后汉北方边境的战报。大敌当前。不可或缓。十二月,郭威奉旨引兵,北上,力拒契丹。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西南),郭威授意赵匡胤等亲信,鼓噪军中将士,撕开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接着,便在赵匡胤及众将士的簇拥下,回师汴梁,废除后汉,建立后周,帝号周太祖。

郭威当了后周的开国皇帝,自然要犒劳和提拔拥立有功的将土。赵匡胤在拥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出力非小,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

953年(后周广顺三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很有才能,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府属骑兵指挥官)。赵匡胤守卫于柴荣左右,如同柴荣的一条臂膀。柴荣对赵匡胤的文韬武略极为赏识,每逢出征必要将其带在身边。这种风云机遇,对赵匡胤的升迁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帝号周世宗。北汉主刘旻(刘知远之弟)认为周主换人正是灭周兴汉的千载难逢之机,遂向契丹乞师,联合入侵中原。

北汉是后汉的残余势力。后周开国时,河东节度使刘旻在太原称帝,割据今山西大部和陕西东北部,史称为北汉。河东兵微将寡,力量远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比,刘旻主动投靠契丹,与契丹王约定为叔侄之国,企图借契丹势力恢复昔日版图。这次刘旻求助于契月正遇上契丹也有并吞中原之意,即令大将杨衮领兵南下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与刘旻合兵,直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周世宗得到北汉进犯的消息,决定亲自领兵,前去御敌。皇帝亲征的消息传出,众朝臣纷纷反对,其中反对最力的是有名的长乐老冯道。冯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颇有才学,初时做幽州军阀刘守光的参军,刘氏失败后,到河东做李存勖的掌书记,以后历任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宰相,虽没有什么实权,但地位一直很高。他侍奉过十多个君主,从来没有据理力争过什么,这时已73岁,抱着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处世哲学,竭力反对周世宗亲征,归根结底,是被契丹军吓怕了。周世宗不理睬这些议论,自带赵匡胤等将士出征。

是年三月,两军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遭遇,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参见高平之战)。北汉主刘旻亲领中军,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契丹大将杨衮为右军,阵容严整,杀气腾腾。开战之初,周军因后续部队没有赶到,处于劣势,一部分将土在众敌面前产生畏惧情绪。周世宗却毫不示弱,立即命令将领白重赞、李重进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在中央,赵匡胤与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各领牙兵1000跟世宗柴荣保驾。

刘旻见周军兵微将寡,已生轻敌之心。杨衮见状提醒刘旻不可轻敌。赵曼自恃自己是北汉主,不仅不听建议,反而训斥杨衮不识相,气得杨衮在攻战中,任凭刘旻金鼓催促,依旧按兵不动,袖手旁观。

北汉军开始进攻,左军先向后周军右翼冲击,气势凶猛,杀声震天。后周军右翼将领樊爱能,何徽慑于汉军人多势众,交锋数合,便率几千骑向南溃逃,并鼓惑民众,声言战争完全失败。

在这关键时刻,荣柴赶忙率亲兵策马上阵,左拚右搏,力挽败局。赵匡胤迅即跃马出现于阵前,地位比他高的禁军将领张永德建议说:“现在贼气方骄,将军的部下一向能射,可以从西面登高而上,我带骑兵从左翼策应,两面夹击,必定可以取得胜利!”赵匡胤答允。张、赵两人各自领兵出战。只见赵匡胤一面指挥兵马迅速占领有利地形,稳住阵脚,一面亲自带领勇土向右方冲杀,阵斩北汉大将张元徽。汉兵失去大将,纷纷后退。契丹大将杨衮因对刘旻不满,见状也自行撤走。战斗以北汉失利而告结束。

柴荣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高平之战后,他将樊、何两人及其部将70余人斩首。赵匡胤因在关键时刻力挽败局,赢得周世宗的欢心,也搏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等禁军将领的嘉许,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跨进禁军高级将领的行列,并负责整编禁军。

五代的禁军,历代相承,不加淘汰,老弱很多,纪律不严,一遇劲敌,往往非逃即降。相反,各地藩镇都拥有骁勇之士,实力都在禁军之上。要想巩固皇权,维护统一,就必须提高禁军的战斗力。赵匡胤奉旨在整顿禁军过程中大规模点验部队,裁汰老弱,升精锐者为上军。同时,叉广募天下壮土,把其中身强力壮、武艺高超者编为殿前诸班,加以严格训练,使之成为后周的精锐部队。禁军战斗力的增强,使赵匡胤声望日隆,同时也为他日后依靠禁军夺取后周政权奠定了基础。

后周经郭威、柴荣两代皇帝励精图治,严惩-污吏,招抚流散农民,治理河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国力迅速强大起来。有了充实的国力,周世宗柴荣统一天下的心思也便日臻明确。这对他本人来说,真目的是扩大统治范围,但从历史发展的潮流看,顺应了时局,符合了人民想过安定日子的要求和全国统一的意愿。

为了把得民心的事情付诸实现,柴荣十分重视正确战略方针的选择,955年(后周显德二年)初春的一天,他为了征询朝臣们对统一天下的方略,特召集文武众臣进朝计议。比部郎中王朴首献《平边策》,明确提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的进军原则,主张把南唐作为第一个兼并对象。为了说明其方略的正确,王朴还在《平边策》上对后周之外的各国之政治、经济、国力、兵力进行了中肯翔实的分析和比较。

柴荣听罢,频频点头,并于是年五月,首先发动了夺取后蜀的秦(治今甘肃秦安西北,宋时移今天水)、凤(治今陕西风县东)、阶(治今甘肃武都东),成(治今甘肃成县)等四州的战争。

秦,风、阶、成四州,原系中原政府管辖,自契丹兵进攻河南之时才被后蜀吞并。但是当地地形复杂运粮困难,加上蜀军顽强拒守,周军久攻不下。对此,许多本来不愿意用兵的后周文官,更振振有词,主张偃旗息鼓,收兵回朝。

周世宗欲罢不忍,特命赵匡胤速到前方视察,弄清进军不快根由。

赵匡胤策马到了前方,细心勘察地形,了解军事形势,断定只要坚定信心,收复四州是稳操胜券。

柴荣听罢赵匡胤报告,遂按其建议调整部署。闰九月,秦、成、阶三州眼看后周大军兵临城下,先后投降,驻风州的蜀军负隅顽抗,也只多支持了二个月(参见秦凤之战)。

956年(后周显德三年)春,赵匡胤马不停蹄,又随柴荣南下进攻南唐(参见后周攻南唐之战)。当时后周诸军正在日夜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南唐守将刘仁瞻遵照唐主旨意,坚守城池,并不断以小部队出击,咬住后周军,以待驻淮河下游的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等地的南唐军万人来援,以便水陆两路夹击后周军。柴荣为解除威胁,命赵匡胤带一支兵马前去攻打从淮河下游来援的唐军。赵匡胤奉旨,率百余轻骑偷袭敌营,然后边打边退,将对方诱进后周军伏击阵地。南唐军将骄轻敌,不知是计,以为后周军人少力单,穷追不舍,误入后周军伏击圈内。忽听得后周军战鼓紧擂,号角齐鸣,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南唐军猝不及防,未及拔刀张驽即被杀死不少,余部溃逃,唐将何延锡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战死,弃战船50余艘。

攻寿州后周军的威胁解除后,赵匡胤又奉命攻打淮河一线的军事要地滁州(今属安徽)。要攻打滁州就要途经清流关,而清流关易守难攻,且有南唐军两员大将把关,如若强攻不仅徒劳,还会损兵折将,恰好这时赵匡胤闻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教书数年,为人学识渊博,多智善谋。赵匡胤欲求万全之策,微服出访。赵普见赵匡胤到来,十分欢喜,赶忙说:“我有奇计,可以转败为胜,求祸避福。”“何计?”赵匡胤问。

赵普方说清流山背后,有一条小径可通到滁州城,素来无人行走,连南唐军士都不知晓,如果从此绕道而出,趁着涧水大涨之期,浮水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滁州唾手可得。赵匡胤大喜,要求赵普引路。赵普欣然允诺。

周军连夜誓师,由小径悄悄而行,突然出现于山后,断南唐军退路,守将皇甫晖等人大吃一惊,想立即退兵撤回滁州城。断桥自守,但为时已晚。皇甫晖无奈整列队伍,拥众复出,赵匡胤手抱马颈,突入敌阵,连声喊道:“单要捉拿皇甫晖,别人不是我们的仇敌!”说着闯至皇甫晖面前,抽出利剑,一下砍中他的头部,将其擒获。南唐大将姚风跃马出战,又被赵匡胤生擒,后周军很快拿下滁州城。

经过这番大战,赵匡胤的军事才能更为世人所知,连他的劲敌皇甫晖也说:“臣向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兵精如此。”

南唐主不甘滁州战败,连连失地,遂命陆孟俊率军万余渡江-泰州。驻泰州后周军不战而退。陆孟俊乘胜向扬州进军,后周军驻守扬州的大将韩令坤怯战,认为寡不敌众,想放弃扬州后撤。为保住扬州,柴荣命赵匡胤带骑兵2000人,屯驻扬州 -(今属江苏),策应韩令坤,制止军队后退。

赵匡胤一到-,见韩令坤部兵心浮动,即下令:“扬州兵有过-者折其足!”韩令坤-立志坚守,众军土也知赵匡胤治军严厉,不敢怠慢,只好拚死向前,方才打败南唐军,俘其统帅陆孟俊。

后周、南唐两军正在扬州鏖战时,唐主又命李景达统兵2万,进犯-,并在距-20公里处设营布阵,企图聚歼后周军(参见-之战)。赵匡胤恐暴露虚实,否定了部将出兵进击的意见,采取斩头截尾,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伏击战法,以2000人战胜了十倍于己的敌人。作战中,他不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还对作战不力的士兵,先用剑在其皮笠上斫下一个印记。战斗结束后检阅队伍,对英勇善战者加功晋官,对笠有剑痕者一一斩首。

赵匡胤在激烈的征战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遂被提升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名位高,威望盛,自五代以来不少野心人物都通过这个阶梯“飞黄腾达”,成为天子。赵匡胤以赫赫战功,得到周世宗这般宠信,实在是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957年(后周显德四年)春,南唐将李景达从濠州(今安徽风阳东)派救兵进至寿州城外紫金山上,结营寨十多座,并筑成通往寿州的甬道,接济城中粮食。为断绝寿州唐军外援,柴荣命赵匡胤率军登山破寨。

赵匡胤接旨后,分析敌军部署,决定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法,切断甬道。南唐军自以为城内城外互相照应,可进可退,不料,后周军在赵匡胤的率领下突然拥入甬道,中间突破,斩南唐军首级3000,使其首尾不能相救。战败的南唐军沿河向东溃逃,柴荣率军乘胜追击200余里。寿州南唐军对外联系切断,只好向周军投降。后周军还京,赵匡胤因功改领义成军节度使。

957年(后周显德四年)冬,柴荣再度南下,征伐濠、泗(今安徽蚌埠以东、江苏盱眙北)二州,赵匡胤任前锋。南唐军在潦州城东十八里滩上设立营栅,旌旗招展,威风凛凛,满以为后周军无水军,战舰,其阵三面临水,万无一失。不料,柴荣派数百名甲土,骑着骆驼渡过淮水,赵匡胤领骑兵截流而渡,烧焚南唐战舰70多艘,攻破水寨。随之,后周军水陆齐进,攻陷泗州城。赵匡胤领禁军一部乘胜追击,俘虏南唐濠、泗海水陆都应援使陈承昭,接着又配合柴荣率领的禁军于958年(后周显德五年)正月,攻克楚州(今江苏淮安)。南唐主穷途末路,只好遣人媾和,划江为界,献出江北十四州,赵匡胤在这次征战中,虽然功绩突出,但并不因功骄纵,盛气凌人,傲气十足。相反,他处事待人更加谦虚谨慎。后周军班师回京,周世宗赏淮南作战有功者,赵匡胤再度擢升更重要的官职,改领忠武军节度使。

后周军南征频频获胜,周世宗柴荣又打算利用日渐雄厚的物力财力,转兵北伐,收复契丹占领的幽州。

959年(后周显德六年)三月,北方大地刚刚解冻,周世宗便率领亲兵踏上北伐的征途。四月,契丹宁州(今河北青县境)剌史王洪投降。接着,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守将佟廷辉也举城投降。赵匡胤随柴荣北伐进军行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时,守将姚内斌闻知是赵将军来战,魂飞胆颤,赶忙出关迎降。随之,莫州剌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也先后迎降。周军所至如同秋风扫落叶,进军42天,兵不血刃,便收复了3州7县之地。谁知,周世宗在几天以后的进军途中却捡得一块木牌,长约二三尺许,上题“点检作天子”5个大字。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一职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柴荣看罢题字,不由得心里犯嘀咕,罢除张永德的想法,总像鬼怪幽灵一样时时缠绕着他的心。对张永德欲罢不忍,欲留又怕。恰好在周军刚刚收复淤口关、瓦桥关、益津关(今河北雄县,霸县以南)时,他突然暴病,生命垂危,赶忙罢战,率三军匆匆回朝。

眼看自己病重,太子年幼,谁能辅佐儿子保住周氏帝业代代相传?周世宗遍视满朝文臣武将,最后决定起用赵匡胤。他认为赵匡胤能知恩相报,大义拒亲,忠于皇室。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他父赵弘殷累官至检校司徒,父子同典禁军。柴荣亲征淮南,赵弘殷做前军副都指挥使,领兵先入扬州,不久在前线染病,先行北返。赵弘殷夜半行经寿州时,得知儿子赵匡胤率军守城,便传呼赵匡胤开放城门,入城住宿。赵匡胤不但不给开门,还在城头上说:“父与子虽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开闭是王事,更为重要。城门开不得,按规定得等天亮才能开门。”赵弘殷本已抱病在身,又听了儿子这番绝情话,更装进一肚子气,但碍于“忠孝难以两全”的臣子之道,未敢发作,只好在城外冻到天亮。待次日进城后,便卧床不起,两月后不治而死。周世宗得知此事,感到赵匡胤如此忠实王室,非常感动。按古代丧礼,父母故,得免官守丧三年后才能复用,但周世宗为了重用赵匡胤,打破常规,在他守丧几天后,即由殿前都虞候擢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弘殷死后不到两年,赵匡胤不到30岁的贤慧妻子跟着也因病去世,遗下两女一男,儿子取名德昭,年仅8岁。贺氏夫人死后,赵匡胤续娶王饶将军的女儿敞继室。虽然他的名位渐高,但因做官廉洁,不时需要好友、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接济。这次续弦,张永德又赠送他帛几千匹。淮南战事结束,南唐中宗李璟慑于赵匡胤的文韬武略,骁勇过人,施离间计,遣密使送书信和白银3000两给赵匡胤,以破坏周世宗对他的信任,诋毁赵匡胤在后周的声威。赵匡胤当众揭穿来者意图,收下银子输入内府,大得柴荣赞赏。赵匡胤破寿州城后,有人在周世宗柴荣跟前诽谤说:“赵某在攻克寿州城后,掠取宝货甚多,装了好几车。”说得真真切切,不由柴荣不信,便立即派人去查看,翻箱倒箧,除搜出数千卷书外,并无金银宝货。周世宗惊讶、疑惑,召赵匡胤进宫问:“卿正为朕任职将帅,扩张疆土,理当以治戎装磨刀剑为急务,用这些书做什么用?”赵匡胤叩头回答说:“我没有奇谋可以帮助皇上,既受重任,常感到力不能胜。因此广购书藉,以广博见识,增加智谋。”柴荣解除误会,倍觉赵匡胤才是他的臂膀,从此更加器重。

周世宗柴荣越想赵匡胤的为人、处事,忠君之好处,越觉得赵匡胤是最好的辅佐小太子的人选。于是,在他弥留之际,为了保住周氏王室,果断撤掉张永德官职,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从此,后周的军权落入赵氏一人之手。

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周世宗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宗训继位,他还是无知稚童,不能处理任何事务,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

“主少国疑,”政局不稳。此时,赵匡胤掌握军队大权已达6年,在禁军中势力大,威望高。他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赞、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也不是甘于寂寞的人,正在加紧酝酿一个巨大的政变阴谋。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正当朝野上下沉浸在欢乐之中,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二州剌史在赵匡胤集团的授意下,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诡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便通过小皇帝柴宗训之口,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正月初二,身为禁军最高统帅兼归德(今河南商丘南,治宋州)节度使赵匡胤奉诏带兵出征,兵变正式开演。

原来赵匡胤出兵,是利用北伐的名义,乘机集结自己的力量,选择有利地点起兵。况且抵御契丹入侵,其事本身符合人民利益,既可以民族的保卫者自居,又可骗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可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论赵匡胤和他的拥护者伪装得如何周密,纸总包不住火。赵匡胤率领的大军还未出发,京城内“将以出兵之日,册点检为天子”的谣言已传遍大街小巷。当年郭威发动兵变,攻入开封纵兵“夯市”(劫掠都市)的情景,市民百姓仍记忆犹新。一时间满城上下,搬家的,逃难的,乱作一团。唯独深居宫城的最高当局还蒙在鼓里,连最有力量制止事变发生的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也很麻痹。韩通的儿子韩橐驼因对赵匡胤素有不满,无意中向父献计,趁赵匡胤入府辞行时将他杀掉。韩通不依,还是放赵匡胤安全返回家里。

赵匡胤参与了拥立郭威当皇帝的活动,深知纵兵“夯市”的恶劣影响,为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他在率兵出发前,对军队约束很严。市民们见军纪肃然,也便渐渐地放下悬起的心。

大军进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住足不前。晚上,赵匡胤的许多亲信,分头在军中串联和鼓动。不多一会儿,众军校纷纷云集到驿门下叫喊:“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能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五代以来,牙兵悍将动辄拥立主帅。因此,这些话果真把一些将土的情绪煽动起来,要求拥立赵匡胤赵匡胤闻声出来劝阻,众军校越发高呼。赵匡胤为感激众军校拥戴,把大家请入驿门内设宴以安抚,”再次表示不能从命。酒席间,赵匡胤佯装酒醉,让人挽到寝阁休息。

赵匡胤退出宴席后,其弟赵光义,节度掌书记(节度使僚属,总理节镇文书,对节度使负责)赵普等,见火候已到,便紧急部署赵匡胤夺取帝位的方案。为了控制住京师可能出现的反抗,赵光义、赵普派军使郭延强连夜驰返京城,秘密串通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宿卫皇宫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开后宫门,

翌日,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突然茸中响起“嗷嗷”的欢呼声,声震原野。接着,一部分将土握弓持剑,全副武装,纷纷汇集到赵匡胤门前,扣门呼唤。

赵匡胤听到呼叫,表情惊异,赶忙披起衣裳走出卧室。将士们一见赵匡胤到,自动环立于庭,高声地说:“诸军无主,愿奉太尉(对高级军事长官的尊称)为天子!”赵匡胤未及回答,一军校不容分说便把早已准备好的绣龙黄袍披在他身上。在场的将士不约而同一齐跪下,高呼:“万岁!”营寨军士顿时响应,声闻数里。这一场面与郭威代汉,将士“裂黄旗以被帝体”何其相似!不过黄旗还像是仓促所为,而现成的黄袍则表明事件是有预谋的。

赵匡胤明白,兵变的帷幕既然已经拉开,就不能老是躲在幕后。于是,他在众人的簇拥下,半推半就地骑上马,踏上回汴京的道路。

归途中,众将士呼前喊后,谈笑风生。突然赵匡胤踩蹬立马,对左右说:“汝辈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吾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

众将士知道这是赵匡胤要以“帝王之尊”发号施令了,便纷纷下马齐声高呼:“唯命是从!”

赵匡胤环视了一下跪在地上的将士,严肃地说:“少帝及太后,是我所臣奉过的;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们不得惊犯宫室,-朝贵。近世帝王起兵举事,都放纵军卒大掠京师,今不许你辈劫掠都市和抢劫府库财物。听命者,有重赏,不听命者,立斩!”“唯命是从!”众将士高呼。

午后,部队入城,秋毫无犯。宫门之内早已等候的石守信、王审琦,看见大军归来,连忙命令部属打开宫门,出迎兵变之师入宫。

反对势力在这场兵变面前并没有太大的作为。禁军高级统帅韩通,听说赵匡胤率师回京,立即组织留守京师的部队抵抗,不料早被赵匡胤的心腹王彦升识破,伏兵于韩通左右。韩通从内廷飞奔回家,王彦升立即跃马追逐,跟踪至韩通家中,大门还没来得及掩闭,就被王彦升追上杀死。韩通之子韩橐驼奋起反击,也一并被杀。

准备上朝的宰相范质、王溥,闻变失色。范质气急败坏,抓住王溥的手说:“匆匆忙忙地派将出兵,是我辈之罪啊1”

赵匡胤进入衙署,正欲稍事休息,忽见范质、王溥等后周宰相,大臣被将校们拥逼进来。他突然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范质怒目。赵匡胤假装为难地说:“我受世宗厚恩,今日为六军所迫,到了这步田地,使我感到惭愧。”

范质直立堂前,鼓起勇气,正想说话,军校罗彦环见状,拔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1”

“无理。"赵匡胤连忙叱责罗彦环。罗彦环毫不让步,继续斥骂范质。在一旁窥视事态的王溥,见势不妙,赶快下阶,倒身下拜。

大势已去。范质无可奈何,亦只好跟着下阶叩拜,并连连呼称:“万岁。”至此,大臣降服,登基障碍扫平。

当机立断,事不宜迟。赵匡胤收起眼泪,登上崇元殿,召集文武百官举行禅代礼。

因小皇帝即位时,对赵匡胤有归德节度使的任命,归德节度使的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现在他当了皇帝,便定国号叫“宋”,史称北宋。当年,赵匡胤34岁。

杀掉韩通,降服在朝百官,并不等于全部消灭旧的反抗势力。相反,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摆着3个致命的矛盾:新朝廷与后周旧臣的矛盾,皇帝与功臣宿将的矛盾,皇权与节镇的矛盾。

为了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使新政权在激烈的对抗中站稳脚跟,赵匡胤这个顺应时代朝流的封建政治家,采取的是笼络与弹压相结合的方针。

对郭氏、柴氏宗室,他极力予以优待,封后周末代小皇帝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并特别交代臣下,要尽力给他们安排好养尊处优的豪华生活。对郭氏、柴氏的后代,分别予以封官加爵。对后周的文武百官,只要不是死心塌地的反抗者,都照原职录用,从而使后周旧臣僚释除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恐惧心理。

录用了旧臣僚,拥立赵匡胤的功臣勋贵却大为不快。对此,赵匡胤一面对这些贪图富贵的功臣勋贵封以高官,授以实权,一面严加防范,决不姑息。后周京城巡检官王彦升留任后,自恃追杀韩通,拥立有功,意气骄横。一日午夜,王彦升率兵卒巡检,途经宰相王溥门前,上前扣门,要宰相接风慰劳,企图乘机敲出一笔厚赏来。王溥见是王彦升,吩咐家人将烫好的酒递上,连敬了王彦升几杯后,随即撤饮,分文不给,逐王彦升出门。翌日,王溥上朝即向赵匡胤告状。赵匡胤听罢,立即罢了王彦升的职务,以示惩罚。由于赵匡胤秉公办事,不放纵功臣勋贵,留用的旧臣人人感到政治地位有保障,对新政权由狐疑观望转为积极拥护,忠心效力。

后周地方藩镇势力中有的人也想另立山头,伺机登上中原政治舞台,乘赵匡胤政权立足未稳之机,发兵征讨。昭义节度使李筠,就是其中的一个。李筠(本名荣,避周世宗讳改)出生于太原,年纺勇健有力,擅长骑射后唐时应募为禁卫军,乘秦王李从荣之难,离去,在潞王王从珂为帝时,复应募为内殿直,迁控鹤指挥使。后晋开运末,契丹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其将赵延寿召置帐下,乘契丹主北归死于栾城,逐契丹,汉高祖刘知远极为欣赏,将李筠升为博州刺史。周太祖郭威镇大名,为北面沿边巡检。在郭威发动兵变,以周代汉时,李筠因积极拥立郭威,成为开国功臣。柴荣继郭威当后周皇帝后,狐疑满腹的李筠,自恃其盘踞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辖有潞州(今山西长治),泽州(今山西晋城),沁州(今山西沁县),居太行之脊,地理位置重要,锁河北河南之安危,历为战略要地,加之有天井关和关南的太行山羊肠坂道等易守难攻的险要作屏障,专事截留中央赋税,招纳亡命。柴荣念他是养父郭威的旧臣,只好忍让。赵匡胤废周立宋后,李筠觉得赵匡胤要他屈身听命,是对他的奇耻大辱。故一方面当着宋使的面表示忠于周室,悬挂周世宗画像,为后周灭亡涕泣不已,另一方面勾结北汉入援,要与赵匡胤一争天下。对赵匡胤高官厚禄的笼络收买毫不理睬。恰好这时图谋反宋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派亲信翟守珣北上,找李筠商谈共同向宋进军之策。翟守珣是个深明大局的人,心中向往统一,途经开封时,向赵匡胤告密。赵匡胤即遣翟守绚回扬州(今属江苏),劝说李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以延缓其采取军事行动的速度,使宋军避免在乎定李筠反抗时,南北两面同时受敌。

赵匡胤深知平定李筠的反抗,关系到后周地方势力对新政权的屈服与否,决定亲率大军出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李筠势力。李筠则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信心十足地说:“我是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京师禁军多是我的同僚或部下,必将倒戈来归。”

960年(宋建隆元年)四月,李筠在潞州(今山西长治)率先树起反宋旗帜。他发布宣战檄文,数说赵匡胤篡周的罪状:十四日,又将监军周光逊等遣至北汉纳款称臣,请求派遣援兵。同时袭破泽州(今山西晋城),杀死剌史张福。北汉王刘钧见李筠来书,便喜悠悠亲自率兵南下。行至太平驿(今长治西北),刘李两人相遇,李筠见刘钧仪卫寡弱,没有帝王气象,十分懊悔。刘钧与周世宗有世仇,见李筠口口声声不负周氏旧恩,心里也不痛快。十七日(二说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根据枢密使吴延诈关于“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易,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的建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四月丙戍。),决定于十九日,由石守信,高怀德为前军;西向洛阳,从孟津(今属河南)以北渡河,经怀州疾进,先扼三井关之险,五月初二,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后王全斌,白东路西向潞州进行策应,与石守信、高怀德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命宣徽南院使昝居润赴澶州(今河南濮阳)巡检,以固京北河防。五月初三,以洛州团练使郭进与知邢州(今河北邢台)李继勋,防北汉军之东出,又遣永安节度使折德扆出兵攻北汉进行牵制(参见-李筠长平之战)。

五月初五,守军在赵匡胤指挥下首战告捷,破李筠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东北),斩首3000一十九日,赵匡胤为防李筠败退至泽州(今山西晋城),率大军亲征,倍道兼行。太行路窄石多,不便大军行动,赵匡胤便边走边将道路上的石头放在马背上搬运开,群臣,六军见状,也积极仿效,很快拓窄路为大道。二十九日,赵匡胤与石守信、高怀德会师,对李筠部形成夹击之势。经激战,李筠在泽州南大败,所部3万余众死的死,伤的伤,生者被俘。同时,宋军又在激战中杀北汉援兵数千人,斩监军使卢赞,擒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李筠率一部突出重围,退至泽州;宋军乘胜追击,于六月一日进至泽州城下。十三日,赵匡胤组织敢死队登城,李筠投火0而死。十七日,赵匡胤又攻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之子李守节投降。至此,李筠的反抗辽告平定。

盘踞在淮南的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周世宗时曾与赵匡胤分掌内外兵权,后来出镇淮南。虽拥有淮南十一州之地,但周世宗整军后,精兵皆调集中央,州镇已无强壮之兵。想起兵反宋,由于兵弱,也不敢轻举妄动。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对李重进有所防范,即命令韩令坤接替他的马前军都指挥使一职,将他移镇至青州(今山东益都)。李重进对此极为不满,拒绝调动,欲起兵讨伐宋太祖。李筠失败后,他失去了讨宋的同盟军,赶忙向南唐求援,要求共同起兵攻宋。南唐主慑于赵匡胤的力量,不敢盲动。李重进只好孤注一掷,在“内令资储,外无救援”的情况下,单独起兵,要拚个鱼死网破。

十月,赵匡胤在乎定李筠反抗之后,遂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王审琦副之,率禁军先发,命李处耘为督监,宋延渥为都排练使,以安友规为滁州刺史兼前军。二十四日,赵匡胤乘舟顺汴河东下,在泗州(今安徽泗县)登陆,直抵扬州(今属江苏),进至大仪镇时接石守信遣使驰奏,说扬州破在旦夕,请车驾临视。十一月,宋军石守信,王审琦等部包围扬州,赵匡胤也亲赴前线督战,一举攻破扬州,李重进及家人0而死(参见-李重进扬州之战)。

平定了地方藩镇势力中危害最大者,其它地方藩镇势力虽对赵匡胤代周不满,也不敢与中央抗衡,重蹈二李覆辙。成德节度使郭崇,对后周的倒台“时或涕泣,”监军陈思海向宋政府报告后,赵匡胤便遣使侦察。郭崇闻知,赶忙表示拥护宋王朝,以释去宋廷疑虑,保义节度使袁彦,此时“日夜缮甲治兵”,图谋反宋,当赵匡胤派潘美去做监军后,他只好乖乖地单骑入朝,听候差遣,建雄军节度使杨庭璋与后周皇室是近亲(他的姐姐是郭威的妃子),李筠起兵时曾与之联系,因此,赵匡胤对他不放心,“疑有异志,”派人伺察。他未敢反抗,被调任为静难节度使。

就这样,赵匡胤利用李筠轻举之狂,李重进犹疑之病,以分化瓦解,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方略,经大约一年的时间,基本上稳定了局势,取得了集-争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得人心者得天下。

赵匡胤从历代的兴衰中领略了振兴的哲理,“布声教”与民休息,大得各民族的支持,保证了统一战争顺利进行。

布者,广施恩德也。声者,乃严威也。布与声,恩与威,相成相济,成为赵匡胤进行统一战争带有战略性的指导思想。他知道纵兵掳掠必将引越广大民众的反抗,使自己的统一战争受阻。所以听说宋将王全斌在乎蜀战争中杀人较多,就深感不安,并在曹彬围困金陵对,三番五次传旨:“勿伤城中人。”金陵城破,曹彬严格遵守命令,大大夫赖以保全身家性命,各得其所,亲属为军士所掠者,及时遣还。平定江南的胜利消息传到朝廷,群臣欣喜若狂,连声称贺,赵匡胤却一反常态,泣谓左右:“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时可哀也。”当江南州城垂破之时,赵匡胤立即遣使持诏给宋军先锋都指挥使曹翰,要他破城后“禁止杀戮。”不料,使者途中为大风阻渡,耽误时间,赶到江州,城已被屠。为此,赵匡胤十分不安。

“布声教"作为一个战略指导思想,赵匡胤不仅把它贯穿于统一汉民族区域的征战中,而且也广泛运用于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

宋廷西北边陲有个叫定难(今宁夏)的地方,居住着党项族,其节度使李彝兴向与中原政权通好。一次,李彝兴遣使向宋廷贡马300匹,赵匡胤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命玉工赶制一条玉带回赐李彝兴。为制玉带,赵匡胤特询问党项来使:“彝兴腹围几何?”使者:“彝兴大腰腹。”

“汝帅真福人。"赵匡胤言罢,即命玉工打造一条“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带。

李彝兴得到玉带后十分感动,决心效力宋廷。后来,宋军进攻北汉时,李彝兴果然予以大力支持。

宋边境多与少数民族接壤,为了保持边境安宁,赵匡胤对那些凡不能“悉心绥抚,”遵旨办事的边臣,不-劳大小,都予以撤换。高防知秦州,辟地数百里,岁·获大木万根,“于是西戎酋长尚波于率众来争,颇杀伤戍卒。”赵匡胤不愿边境生事,调枢密使吴廷祚代高防,以息边事。

相反,对在戍边中视事突出者,他则采取多种办法予以奖励。他常对近臣说:“安边御众,须是得人。若分边赝寄者能禀朕意,则必优其家属,厚其爵禄,多与公钱及属州课利,使之回图,特免税算,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苟财用丰盈,必能集事。朕虽减后宫之数,极于俭约,以备边费,亦无所惜也。”灵武节度使冯继业,“时出兵略夺羌夷羊马,戍人不服。”赵匡胤罢免冯继业,改用段思恭知灵州,“思恭既视事,矫继业之失,悉心绥抚,夷落安静”,很受赵匡胤称赞。

“安静”的民族关系,必须通过。悉心绥抚。实现。赵匡胤对较小的少数民族能费尽心血,予以“绥抚。”同样对待大的少数民族也能做到“绥抚,”以使其“布声教”的思想贯穿于处理各民族间关系的始终。

辽国,是宋廷北方的劲敌。它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是我国古代民族,原系鲜卑族的支裔,长期游牧于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二带,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强盛。907年(后粱开平元年),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用武力征服了女真,室韦,吐谷浑,党项等部族。916年(辽神册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帝(辽太祖),建都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后唐叛将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政权,向辽求助。他称辽太宗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并答应事成之后,把今北迄长城,东至遵化,西到山西神池,南到天津和河北河闽、保定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辽取得燕云十六州后,疆土扩大,辖境东起渤海,西抵阿尔泰山,北至西伯利亚,南界雁门山、滹沱河,变成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北宋建立前后,正是辽穆宗耶律璟统治时期(951—969年在位)。因穆宗昏庸残暴,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比较突出,宫廷政变、部族反抗、佣人(奴隶)-十分频繁,客观上使辽无暇南下,给北宋的统一战争带来了有利时机。

然而,赵匡胤清楚地看到,辽的实力、依旧雄厚,是宋廷不容忽视的劲敌。为此,赵匡胤对辽在军事上坚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原则。在政治上与民休息,欢迎归附。

961年(宋建隆二年)九月,契丹解利归附,—宋廷大肆欢迎。966年(宋乾德四年)六月,契丹横海节度使桑进兴来投,赵匡胤立即任命他为左千牛卫将军。969年(宋开宝二年)十月,契丹舍利、丁鲁等十六族来入籍,宋封其大首领罗美等4人为怀德将军,另8人为怀化郎将,封次首领诺尔沁旺布等15人为归德司戈。974年(宋开宝七年),契丹军器库刟使石重荣、东头供奉官刘琮要求收容,赵匡胤当即委石重荣为茶酒库副使,刘琮为西头供奉官。“布声教”声名远播,契丹军民深受感召,纷纷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远途跋涉,来宋归附。赵匡胤则对前来投奔的庶民百姓,置其田地,让其安居乐业。

军事打击是政治斗争的继续。赵匡胤在与契丹的角斗中始终坚持先礼后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原则,就是在不得不采取武力抗击时,也能以局部服从全局为基点,不忘掌握分寸,以求对方能够接受。965年(宋乾德三年)十一月,契丹发兵侵扰易州,略居民,赵匡胤派监军李谦升率兵也进易州。双方在交战中,各自都有兵卒被对方俘虏,且人数相当。战罢,契丹释放俘虏,宋廷也释放俘虏。966年(宋乾德四年)一月,契丹再侵易州,被宋廷监军任德义赶走。随之,赵匡胤又命关南兵马都监及雄、霸,瀛、郑等州剌史指挥其部下兵士行猎于幽州境上,以眩耀武力,警告对方。970年(宋开宝三年)十月初,契丹以6万骑兵至定州,宋朝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兵3000御之。田钦祚出征时,赵匡胤指示他:“敌至即战,勿与追逐”。田钦祚忠实执行赵匡胤的指示,结果以3000人打败了契丹的6万人。纵观当时对辽的军事打击,不难看出宋廷虽有力量制服契丹,但为了不乱大谋,态度是相当克制的。正如易州刺史贺惟忠于973年(开宝六年)六月在易州葺治亭障时所云,抚士卒能得其心,“每乘塞用兵,所向无敌,名震契丹,十余年不敢扰边,民皆赖之。”

友好往来,广泛接触,不断发展宋与契丹的和睦友邻关系。975年(宋开宝八年)三月,契丹遣克妙骨慎思出使宋廷,赵匡胤亲自接见,赠送大量器币与名贵衣带,并在长春殿设宴招待。克妙骨慎思离宋时,赵匡胤再一次召见,又赠送许多礼物。并高兴地说:“自五代以来,北敌强盛,盖由中原衰弱,遂至晋帝蒙尘,亦否之极也。今景慕而至,乃时运使然,非凉德能致。”为了答谢辽使的采访,赵匡胤派郝崇信等回访契丹。此后一年之中,宋辽间的友好使者络绎不绝。不过,赵匡胤对辽从石敬瑭手中占去的燕云十六州,总抱着收回的希望。平蜀时,宋廷特别设置封桩库,并年复一年向库内积蓄。众臣不解,问及。赵匡胤悄悄对近臣说:“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市约,苟同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金帛充其赎直。如同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抄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赵匡胤解决民族争端,不以势压人,而是采取先礼后兵,礼兵并举的方针。兵骄则逐将,帅强则叛上。这是五代以来的恶习。

赵匡胤行伍出身,久掌禁军,靠兵变夺取政权,自然防止别人故伎重演。如何确保全国统一,集中军事权力,抑制地方军隅抬头?摆在面前的难题使他坐卧不宁。

一天,他在会见赵普时,诚恳地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午时,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赵普静听未答。

赵匡胤迫不及待地接着说:“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忠心的赵普对这十悠关国家社稷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思考良久,胸有成竹地说:“陛下之盲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匡胤未等赵普讲完即说:“卿无复畜,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戊辰。)

赵普之盲恰好指出症结所在,并为赵匡胤解决难题道出韬略。从此,这个策略便成为赵匡胤实施集权的行动纲领。

谁知,要对禁军将领动真格的,赵匡胤却陷入了权力和友谊的矛盾之中。禁部的高级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有的是过去的好友,有的是义社弟兄,有的直接参加了拥立阴谋,个个都是圈子里面的人物,自己有今日,全靠大家的拥戴,怎么好下手?不动真格吧,他们中却有一些人自恃有功,已经出现了“偃蹇难制”的迹象,不由让人内心戒惧。赵医胤犯难,犹豫不决。对此,赵普相劝道:“我也不怕他们反叛,不过这几个人都没有统御能力,恐怕不能制服部下。万一军队里有人作孽,他们到时也不得自由罢了。”一席话说得赵匡胤哑口无言,点头称是。就这样“杯酒释兵权”便紧锣密鼓地开始。

961年(宋建隆二年),春天,赵匡胤乘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入朝,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返京之机,召集义社兄弟进宫。这些把兄弟与赵匡胤是生死之交,建宋朝后,各得其所,有的掌握节镇大权,有的典掌禁部,个个权势显赫。人到齐,赵匡胤发给众兄弟每人一弓、一剑、一匹御马,撇开侍从,独自率领众将帅驰出固子门(今开封城西门之一,又称金辉门),来到城郊森林里开怀畅饮。大家都是结义兄弟,不分君臣,行令猜举。酒饮方酣,赵匡胤突然起身严肃地问道:“此处别无外人,你辈之中谁想当官家(皇帝)的,方便得很,动手将我千掉便成了。”诸将帅一听,收住欢笑,纷纷跪在赵匡胤面前,伏地求饶。

赵匡胤看了看众兄弟,语气缓和地追问:“你们真的是要我当皇帝?”众兄弟一听赶忙拜呼:“万岁!万岁!”

赵匡胤说,“你辈既然真的拥护我为天下主,丛今后,必须尽臣子忠君之节,不得无礼犯上。”

经过这次预演后,赵匡胤于闰三月,迈出了改革禁部的第一步,罢去慕容延例殿前都点检职务,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去韩令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务,改任成德节度使,从此,宋廷去掉了禁军中最高统帅职们殿前都点检,禁军即由皇帝直接掌握。

万事开头难。赵屋胤在禁军中“丢块石头问水深”,投有引起波澜,便决定加快改革禁军步伐,正式演出“杯酒释兵权”。

七月的一天,赵匡胤传旨召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入宫赴宴。酒酣、赵匡胤把侍从人员打发出去,无限深情地对出席酒会的功臣宿将,义社兄弟说:“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忽然他口气一转,感慨万端地说:“然天子亦太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石守信等人不解其意地忙问:“何故?”“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赵匡胤言罢,顿时宴会气氛紧张,石守信等人惶恐万分,赶忙离开席位,叩头表白:“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盲真意切。石守信等人被吓得大哭起来。一个个乞求:“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衷矜,指示可生之途。”

赵匡胤长叹一声,安慰道“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时,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戊辰。)众将帅恍然大悟,连连称谢而退。

第二天,石守信等禁军将帅一个个称病告假,请求解去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很快当众宣布免去高怀德殿前副都点检兼忠武节度使职务,改作归德节度使,免去王审琦殿前都指挥使兼义成节度使职务,改任忠正节度使,免去张令铎侍卫都虞候兼镇安节度使,改任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石守信虽名义上还兼着侍卫都指挥使,军事实权已被免除。

随后赵匡胤又对耆旧宿将也采取了同样手段。969年,(宋开宝二年)冬天,赵匡胤约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入朝,到后苑宴会。王彦超等人都是赵匡胤的老前辈,多在晋汉两朝时就“建立功业”,显赫一时,根基很深。宴会上,酒喝得差不多时,赵匡胤便开口说:“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已亥。)

前风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是个明白人,赵匡胤落魄时投奔他,他没有收留。赵匡胤建宋当皇帝后不思旧怨,依旧留用他,而今在稳定朝政上自己已失去作用,便知趣地顺着赵匡胤的意思说:“臣本无勋劳,久荣冒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邱园,臣之愿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已亥。)

前安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定国节度使白重赞、保大节度使杨廷瑾等人,不赞成王彦超的说法,争着陈述自己的功劳。赵匡胤摇着头不耐烦地说:此异代事,何足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开宝二年已亥。)武行德等人讨了个没趣,怏快散去。

翌日,宋廷降旨罢免王彦超等人的节度使职务,任命以闲散宫职,留在京城居住。至此,压在赵匡胤心头的石头,又放下一块。

为了巩固皇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保证禁军不产生新的实力人物,集禁军最高指挥权于君主一人之手,赵匡胤必须从军事制度上铲除滋生新的实力人物的土壤,消除对皇权的潜在威胁,所以在“杯酒释兵权”后,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禁军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

禁军殿前都点检职位显赫,实力最大,赵匡胤由此夺得帝位,深怕别人也加以仿效。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组禁军最高领导机构,将原禁军殿前、侍卫两司之一的侍卫司一分为二,改作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同殿前司合称“三衙”。同时,撤销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指挥使,从而使禁军中原来职位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变成禁军的最高将领。“三衙”首领互不相隶,直接由皇帝统领。为了使“三衙”首领相互牵制,他又在宋廷中设立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枢密院,设枢密使和抠密副使,规定“凡天下兵藉,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掘密院”,把过去集于“三衙”一身的统兵权和调兵权一分为二。宰相不再过问枢密院的事情,枢密院直归皇帝管辖,以形成“三衙”虽有握兵之权,却无发兵之权,枢密院虽有发兵之权,却无握兵之权的局面。同时,又明确规定禁军的后勤供应归宋廷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辖:这样“三衙”、枢密院,“三司”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共同管理。皇帝自上而驭,利用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统帅、指挥禁部,禁军从此一扫五代以来飞跋扈的风气,乖乖听命于皇帝。

军队的基础在兵士。赵匡胤的另外一招就是大力整顿禁军,从根本上提高禁军素质,使其在征战中攻必克,战必胜。宋立国时其禁军从晋、汉、周以来,留下兵甲几十万人,其中老弱病残者居多,健壮兵卒极少。要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就要对禁军进行彻底清理,“案藉阅之,去冗其弱”。960年(宋建隆元年)赵匡胤下令殿前,侍卫两司,检阅所属军士,骁勇的拣选为“上军”,老弱的淘汰为“剩员”。因剩员失去战斗力,便派去做掌符,看仓、守护、清洁等杂役。接着赵匡胤又于965年(宋乾德三年)遣使分赴各地挑选精兵,把地方藩镇中才力、技艺过人者,统统选入京来,交军头司复验后分隶诸军。这样二来,既加强了中央,又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为了确保禁军兵士的质量,赵匡胤先在禁军中挑选了一批健壮兵卒,个个都是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体力强健者,作为兵样,分送各道。地方官鳏照“兵样”选拔兵员,招募训练,待训练到技术精熟后,送往开封,。编入禁军。

收入禁军中的兵土经过层层精选,道道把关,可以说已具备了军人的素质,但赵匡胤仍觉不够,还把选送入京的兵士集中起来,进行严格的复训。从962年(宋建隆三年)始,他亲自到讲武殿校阅操演,还依据禁军作战的地域、对象,及时区分兵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时宋国的敌手主要在南方,而南方作战,受着江河湖泊的影响,赵匡胤在指挥宋军袭占荆湖(今湖南、湖北)后,便从荆湖两地的军队中,选择了一批精通造船技术的人员,送至汴京,分配在造船务里,负责训练由数千个军人子弟编成的“水虎捷”军。此后,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深入,依靠造船务训练水军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他又命令在汴京朱明门外,开凿“讲武池”供水军训练。赵匡胤并亲临水池检阅水军演练,传授水军战法,仅974年(宋开宝七年)就检阅水军演习5次之多。训教中,赵匡胤还始终贯彻赏罚分明,褒贬有据的原则,进一步激发了禁军将土的训练热情。966年(宋乾德四年)十二月,赵匡胤在后苑检阅殿前诸军武艺时,发现有300多名兵士武艺不强,即予革职。相反,对那些武艺高超者,则当场大加奖励,委以重任。

刻苦耐劳是军队在困难情况下打胜仗的先决条件,而刻苦耐劳又靠着平时的作风养成。赵匡胤为培养禁军的刻苦耐劳精神,规定:营舍附近商贩不准向士兵出售酒食,士卒不得穿着花彩民服,驻扎在城西的军队到城东的仓库请领粮秣,城东的军队到城西请领,以使兵士在挑负军粮的路途中“习其筋力,戒其骄惰”。

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纪是武装集团强悍的尺度。五代时兵骄将悍,士兵不服从长官,甚至拥立将帅,劫掠横行。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军事权力,使禁军成为集权-政府的支柱,十分注意健全军队的各种制度,严格阶级编制,使法制号令能顺利贯彻,“小有违犯,罪皆诛死”。在“陈桥兵变”时,他告诫官兵打破“夯市”的恶匀,进得汴京,不准大掠京师,发兵攻蜀时,他戒谕众将: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欧略吏民,开 丘坟,剪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续资治通鉴》卷四,太祖乾德二年甲戍。);平南汉时,他要求口城陷之日,慎无杀戮”;攻南唐耐,他以匣剑一具给曹彬时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太祖开宝七年丙戍。)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赵匡胤严格的治军思想。

赵匡胤在整顿禁军的基础上,又推行“强干弱枝"之策,将全国的军队分为4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

禁军,宋中央直接掌管的正规军。宋初约22万人,和平时“列营京师,经备宿卫”,同时也“分蕃屯戍,以捍边围。”为了防止禁军犯上作乱,在具体部署上,京城驻10多万,外地军事重地驻10多万。京师禁军和外地驻军“内外相制”,如驻外地禁军谋反,京师之军足可控制外地驻军。反之,如京师之军叛乱,外地驻军也能抵挡住京师禁军。禁军俸禄从优,特别对出外戍边的禁军,还加发各种钱物,有的增加“月俸真”,有的按季加发艮鞋(比较坚固的鞋),天寒或给棉袄,有的另给“装钱”。戍守部队,一般一二年换一次,至多不超过三年。每当戍卫回京,赵匡胤都亲自接见,并设备食物慰劳。为了防止禁军将领哗变,禁军出外作战,多临时指派将帅,以便割断“亲党胶固”的官兵关系。

厢军,宋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总领于侍卫司。其精锐选入禁军,留者多为老弱:有的在皇家军器库, 院,造作所,染院,绫绵院,修内订、牛马司,从事手工业其它劳动,有的分配在地方性的造船坊、作院、钱监,铁作、竹匠营、木匠营、马监……,担任各式各样工作,有的被派遣去修治黄河,给本州修葺仓营城池,甚至挑负行李杂物,为新旧官员往来送迎。实际厢军不务正业,有名无实。

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由招募来的地方兵,经过训练,加强地方上的统治。

蕃兵,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数量很少,必要时可以配伞禁军作战。

厢军、乡兵,蕃兵为地方军,由于待遇低,训练差,士气不高,故无法与中央禁军相抗衡。对此,司马光说过:“各地方镇,都自知兵力非京师禁军精锐之对手,不敢再生异心。这都是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拨乱致治的结果。”(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禁军通过全面改革和严格训练,战斗力倍增,每举皆胜。正如南宋吕祖谦作太祖皇帝阅武便殿颂,追记当时的情景时所说:“至于三年,乃屈銮辂,御便殿而阅武。陛戟百重,彤廷如砥,扛鼎翘关之雄,落鹃穿杨之拔,影缨鸣剑之锐,并效其能。……视其勇怯,以为殿最。罚春赏秋,风动营垒,用能东征西伐,显有丕动。一举而平荆湖,再举而平蜀汉,三举而平刘鋹,四举而平李煜。兵锋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无不陨灭者,盖艺祖阅习之功,有以先之地”。(《东莱吕太史文集·外集》卷4)此言颇为夸张,但也道出禁军严格训练后,确确实实是一支勇于南征北战,完成统一战争的素质较高的武装集团。

战略方针的正误决定战争的成败,而战略方针的拟定又受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因素的制约。驾驭者胜,背弃者败。

赵匡胤在改革禁军,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开始制定统一中国的计划。他认真总结中国自安史之乱以来0200多年的历史教训,决心励精图治,用战争制止战争,用战争创造统一局面。当时,中国南方有南平、武平、南唐、吴越、南汉,后蜀、漳泉等割据政权,北方有北汉及契丹。各自为政,四分五裂,既严重地阻碍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威胁着刚刚站稳脚跟的宋王朝的安全。社会要发展,人民要统一,经济要繁荣,是民心所向。

但是由谁来完成这统一大业呢?就力量对比而言,以宋朝和契丹为强。而宋与契丹比,契丹不论在经济力量上,还是军事力量上都优于宋。契丹立国40余年,国土幅员广阔,“城廓相望,田野益辟”。加之,契丹王悉心治理,境内五谷丰登,人口增长,这就在经济力量上远比深受五代战乱之害,元气未复的赵匡胤政权要强大得多。就军事力量而言,契丹拥有军队四五十万,擅长骑射,很容易在平原旷野作战中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宋建国时禁军不过20万,且以步兵为主。如双方在交界地带——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之中原旷野作战,契丹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兵种和质量上,都居于优势。

赵匡胤为了一举统一中国,审时度势,周密设计,广听众臣意见,以求选好战略突破口。正确的决策可以弥补条件的不足。早在宋建国之前,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征战时,就很佩服比部郎中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方针,“攻取之道,必先其之易者”,先并吞江南,再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后消灭北汉。可惜,此方略周世宗采纳不坚决,取得南唐国的江北之地后,便掉头北上,直指幽蓟,后因中途患病方才罢兵。赵匡胤即帝位后,王朴故去不能再得,但在制定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时,他却深受王朴战略思想的影响,只是心中总打消不了先攻北汉的念头。为了不致。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他多次召集众臣上殿共议进行统一战争的方略。

  宋太祖赵匡胤相关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明君

中国古代十大吃货皇帝

宋朝皇帝960年—976年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

  人物关系:

高祖:

赵朓 宋僖祖文献皇帝

曾祖:

赵珽 宋顺祖惠元皇帝

爷爷:

赵敬 宋翼祖简恭皇帝

父亲:

赵弘殷 (899~956) 宋宣祖武昭皇帝

儿子:

赵德昭 (951~979)

孙子:

赵惟吉

曾孙:

赵守节 (?~1029)

玄孙:

赵世永 (1010~1068)

赵世延

赵守巽 (?~1046)

赵守度 (?~1040)

玄孙:

赵世括

赵守约 (?~1027)

玄孙:

赵世长

赵世静

赵守廉 (?~1025)

赵守康

赵惟忠

赵惟正

赵惟和

赵惟固

赵德林

赵德芳 (959~981)

孙子:

赵惟能 (979~1008)

曾孙:

赵从善 (?~1035)

赵从古

赵从贽 (1007~1050)

赵惟宪 (979~1016)

曾孙:

赵从式 (1007~1071)

赵从郁 (998~1041)

玄孙:

赵世将

赵从贲 (?~1076)

赵从湜 (?~1060)

赵惟叙 (977~1011)

曾孙:

赵从溥 (?~1019)

赵从照

赵德秀

女儿:

昭庆公主 (?~1008)

女婿:

王承衍 (952~1003)

宋太祖延庆公主

女婿:

石保吉 (954~1010) 宋代著名军事将领

兄弟:

宋太宗赵光义 (939~997)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侄子:

宋真宗赵恒 (998~1022) 宋朝皇帝

侄孙:

宋仁宗赵祯 (1010~1063) 宋朝第四位皇帝

赵元佐 (965~1027) 宋太宗赵光义长子

侄孙:

赵允升 (983~1035) 宋朝宗师大臣

赵允言

赵元俨 (985~1044)

赵元僖 (966~992)

赵元偓 (977~1018)

赵元份 (969~1005)

侄孙:

赵允让 (995~1059)

赵元侢

赵元杰 (972~1003)

赵元亿

赵光美 (947~984)

侄子:

赵德文 (975~1046)

赵德恭 (962~1006)

侄孙:

赵承庆

赵承寿

赵德彝 (967~1015)

赵德雍

赵德存

赵德愿

赵德润

赵德钦

赵德钧

赵德隆 (964~986)

赵匡济

赵光赞

母亲:

杜太后 (902~961) 昭宪太后杜氏

皇后:

宋太祖贺皇后 (929~958)

  经历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

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

高平之战 (公元954年)

宋初二李之乱 (公元954年)

相关成语:

【黄袍加身】

相关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宋朝开国皇帝

【不堪回首】

相关人物:

南唐后主李煜 (937~978) 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

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宋朝开国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 (939~997)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同年(公元927年)出生的名人:

孔维 (927~991)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辛仲甫 (927~1000)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

李汉琼 (927~981) 五代至北宋时期名将 河南省洛阳市

  同年(公元976年)去世的名人:

钱倧 (929~976)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四任君主 浙江省杭州临安

王全斌 (908~976) 五代至宋初的著名将领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

戚同文 (904~976) 著名学者、教育家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苏晓 (904~976) 陕西省咸阳武功县

柯昶 (893~976)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

清豁 (?~976)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

41

送花
13
落马官员
贪污受贿7.17亿余元马鞍山名人录
中央政治局常委
台州 温岭名人录
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清丰县委副书记、县长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 宁城县名人录
烟台市 龙口市名人录
三原人
四川省公安厅历届厅长
金秀人
邯郸市 大名县名人录
二十四孝子
西汉第五位皇帝
凤阳名人录
清朝第四位皇帝
北宋名将
宋朝开国皇帝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渭南 华阴名人录
咸阳 秦都区名人录
西汉第七位皇帝
东汉开国皇帝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宋名将
宋朝开国皇帝
北宋名将
静宁县名人录
北宋名将
府谷县名人录
北宋名将
小店区名人录
北宋名将
孟津区名人录
北宋名将
米脂县名人录
北宋名将
余杭名人录
北宋名将
苏州 吴中名人录
北宋名将
蓟州区名人录
北宋名将
涿州名人录
北宋名将
太原市名人录
上一篇:卢谌
下一篇:卢思道

最新评论

√ 在线测试
保定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103063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