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677年-1732年,康熙第三子]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诚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早年生活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他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是兄弟早夭,实际上是第三子,生母为荣妃马佳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帝首次西征准噶尔,胤祉和皇太子胤礽一起到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行宫探视父皇康熙帝病情,因太子表现不佳,康熙帝责备太子无忠孝之意,遣胤祉陪同皇太子事先一起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曲阜孔庙修建完成,康熙帝命他和皇四子胤禛一起前去祭祀,这是皇三子胤祉参加的规模较大的文化祭祀活动。之后只要是康熙帝到塞外行围、祭陵,都让胤祉跟从。 参与机务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胤祉奉命掌管镶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胤祉被封为诚郡王。受封的诸皇子开始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必然会相对削弱太子的力量。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敏妃之丧未满百曰,胤祉就剃发,因为此事被降罪为贝勒,王府里自长史以下都被不同程度的惩处。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他勘察皇宫三门的底柱。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康熙帝亲临他的府邸,举行家宴。自此,每一年康熙帝都要前去成为惯例。 废储风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康熙帝因为皇三子胤祉与太子胤礽素来关系很亲密,召他到驾前询问太子往日的所作所为,之后康熙帝说:“胤祉与胤礽往日虽然关系好,然而却未怂恿胤礽为恶,所以不加罪于他。” 蒙古-巴汉格隆帮助皇长子胤禔私下里阴谋魇镇太子胤礽,胤祉仔细打探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将这件事告诉了康熙帝。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太子胤礽复立,康熙帝分别晋胤祉、胤禛、胤祺为亲王,胤祉进封诚亲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太子胤礽,胤祉被赐银五千两。 修书祭祀 康熙帝精通律历之学,命胤祉率领庶吉士何国宗等人编修律吕、算法等书籍,下谕说:“古代的历法规模虽然很好,但是数目因为日子太长已经不符合时宜了。如今编修历书,规模最好和古代一样,但是数目最好和如今一样。”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胤祉等人编书完成,向康熙帝奏陈。康熙帝命他将律吕、历法、算法三者合为一书,命名为《律历渊源》。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帝在圜丘祭拜,祭拜完成之后,康熙命胤祉行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封其子弘晟为世子,俸禄与贝子相当。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命世子弘晟偕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裪祭拜盛京三陵。 削爵禁死 雍正帝即位之后,将胤祉改名为“允祉”,命胤祉守护景陵。雍正二年(1724年),世子弘晟获罪,被削去世子之位,此后成为闲散宗室。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为胤祉向苏克济索要贿赂,事发之后,有人在雍正帝面前弹劾胤祉,雍正帝责罚胤祉无人臣之礼,议罪被夺爵,囚禁在自己的府邸里。之后将他降为郡王,把他当罪加在弘晟身上,被宗人府囚禁。 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又被进封为亲王。五月,怡亲王胤祥的丧礼上,胤祉迟迟未到,并且毫无忧伤的面色。之后庄亲王胤禄等弹劾他,胤祉下宗人府议罪。雍正帝命夺取他的爵位,幽禁在景山永安亭,他的家人和他一起被囚禁,弘晟然仍被禁在宗人府。 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胤祉逝世于禁所,清廷以郡王例将其安葬。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为其追谥。
人物关系: 鼻祖: 爱新觉罗·充善 (?~1467) 远祖: 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 太祖: 爱新觉罗·福满 烈祖: 爱新觉罗·觉昌安 天祖: 爱新觉罗·塔克世 (1543~1583) 高祖: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 清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曾祖: 爷爷: 奶奶: 顺治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1640~1663) 叔祖父: 爱新觉罗·硕塞 (1628~1654) 爱新觉罗·豪格 (1609~1648)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1642~1656) 爱新觉罗·叶布舒 (1627~1690) 爱新觉罗·韬塞 (1639~1695) 爱新觉罗·常舒 (1637~1699) 爱新觉罗·高塞 (1637~1670) 爱新觉罗·洛博会 爱新觉罗·洛格 (1611~?) ,满族 姑奶: 建宁公主 (1641~1703) 固伦淑哲公主 固伦淑慧长公主 固伦雍穆长公主 (1629~1678) 固伦永安长公主 固伦端靖长公主 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 (1625~1663) 固伦端顺长公主 父亲: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清圣祖,玄烨 兄弟: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 侄子: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 侄孙: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1760~1820) 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 爱新觉罗·永璇 (1746~1832) 爱新觉罗·永琏 (1730~?) 爱新觉罗·永琪 (1741~1766) 爱新觉罗·永瑆 (1752~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爱新觉罗·永璜 (1728~1750) 爱新觉罗·永琮 ,满族 和硕和嘉公主 (1745~1767) ,满族 固伦和敬公主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璘 (1766~1820) 固伦和静公主 (1756~1775) 固伦和孝公主 (1775~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 爱新觉罗·永瑢 (1743~1790)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璂 (1752~1776) 爱新觉罗·永璋 (1735~1760) 爱新觉罗·永璐 (1757~1760) 爱新觉罗·永璟 爱新觉罗·永珹 (1739~1777) 爱新觉罗·弘曕 (1733~1765) 甄嬛传 爱新觉罗·弘昼 (1712~1770) 侄孙: 爱新觉罗·永琨 (1743~1802) 爱新觉罗·永璧 (1733~1772) 爱新觉罗·弘时 (1704~1727) 爱新觉罗·弘晖 (1697~1704) 爱新觉罗·弘昀 (1700~1710) 爱新觉罗·弘昐 爱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康熙皇帝第八子 爱新觉罗·胤礽 (1674~1725) 清圣祖玄烨第二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晳 (1694~1742) 爱新觉罗·胤禟 (1683~1726) 康熙帝的第九子 爱新觉罗·胤禔 (1672~1735) 康熙帝长子 爱新觉罗·胤礼 (1697~1738) 清康熙帝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祥 (1686~1730) 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晓 (1722~1778) ,满族 侄孙: 爱新觉罗·永蔓 爱新觉罗·永琅 爱新觉罗·弘晈 (1713~1764) ,满族 爱新觉罗·弘暾 (1711~17) ,满族 爱新觉罗·弘昌 (1706~1771) ,满族 爱新觉罗·胤禧 (1711~1758) 康熙帝第二十一子 爱新觉罗·胤祎 (1706~?) 清圣祖康熙第二十子 爱新觉罗·胤禵 (1688~1755)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祐 康熙帝第七子 爱新觉罗·胤祜 (1711~1744) 康熙第二十二子 爱新觉罗·胤禑 (1693~1726) 清康熙帝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胤禄 (1695~1767) 康熙皇帝第十六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普 (1713~1743) ,满族 侄孙: 爱新觉罗·永瑺 (1736~1787) ,满族 爱新觉罗·胤俄 康熙第十子 爱新觉罗·胤祁 康熙第二十三子 爱新觉罗·胤祕 康熙第二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祺 (1679~1732) 清康熙帝第五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升 (1696~1754) 姊妹: 固伦纯悫公主 (1685~1710) 固伦温宪公主 (1683~1702) 固伦恪靖公主 (1675~1735) 固伦荣宪公主 (1673~1728) 叔伯: 爱新觉罗·福全 (1653~1703) 堂兄弟: 爱新觉罗·保泰 爱新觉罗·保绶 堂侄: 爱新觉罗·广禄 (1706~1785) ,满族 爱新觉罗·常宁 (1657~1703) 堂兄弟: 爱新觉罗·满都护 (1674~1731) 爱新觉罗·文殊 爱新觉罗·卓泰 (?~1705) ,满族 爱新觉罗·对清额 (1700~1962) ,满族 爱新觉罗·永绶 (?~1686) ,满族 堂姊妹: 固伦纯禧公主 (1671~1741) 爱新觉罗·隆禧 (1660~1679) 爱新觉罗·永干 (1660~1667) 爱新觉罗·奇绶 (1659~1665) 经历历史事件:九子夺嫡 (公元1708年--公元1722年) 同年(公元1677年)出生的名人:任兰枝 (1677~1746) 江苏省常州溧阳 金鉷 (1677~1740)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张坦麟 (1677~1750) 湖北省武汉东西湖 同年(公元1732年)去世的名人:爱新觉罗·胤祺 (1679~1732) 清康熙帝第五子 北京市东城区 蒋廷锡 (1669~1732)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 江苏省苏州常熟 岳超龙 (?~1732) 甘肃省白银景泰县 彭始抟 (1645~1732)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