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24历史笔记 首页 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北京名人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清[公元1678年-1735年,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

雍正皇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胤禛,别号圆明居士,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雍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整饬吏治;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 ;摊丁入亩,官绅纳粮;是康乾盛世承前启后之人。1735年,雍正崩于圆明园,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清泰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巡历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储位的传奇猜疑很多。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的信赖。

登基为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后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后被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改革朝政

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

雍正七年(1729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崩于圆明园,一说是因为工作过劳而暴卒的,因为他是在批阅奏章时去世。一说雍正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而死 。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的儿子

1.爱新觉罗·弘晖,皇长子,幼殇。生母为孝敬宪皇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殇,年八岁。乾隆帝即位,追封端亲王。

2.爱新觉罗·弘昐,未序齿,幼殇。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殇,年三岁。

3.爱新觉罗·弘昀,皇次子,幼殇。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殇,年十一。

4.爱新觉罗·弘时,皇三子,称三阿哥。削宗籍。生母为齐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爱新觉罗·弘历,皇四子,称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为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为乾隆帝。嘉庆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爱新觉罗·弘昼,皇五子,称五阿哥。生母为纯悫皇贵妃耿氏。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谥曰恭,即为和恭亲王。

7.爱新觉罗·福宜,未序齿,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殇,年二岁。

8.爱新觉罗·福惠,未序齿,称八阿哥,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殇。以亲王礼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怀亲王。

9.爱新觉罗·福沛,未序齿,幼殇。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殇。

10.爱新觉罗·弘曕,皇六子,称圆明园阿哥。生母为谦妃刘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后出继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嗣,袭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谥恭,即为果恭郡王。

雍正的皇后与妃子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满洲正黄旗,内大臣费扬古之女。元配嫡后。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谥孝敬皇后;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祔葬泰陵。子一,皇长子弘晖,八岁殇。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凌柱女,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三岁入胤禛贝勒府,初为藩邸格格。乾隆帝生母。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历。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晋熹贵妃;九年,孝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之长春仙馆,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敦肃皇贵妃:年妃,康熙四十八年左右,圣祖指配年遐龄-,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汉军镶黄旗,湖北巡抚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康熙时为藩邸侧福晋。雍正元年封贵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晋皇贵妃;二十三日薨。谥曰敦肃皇贵妃。祔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殇;女一,皇四女,亦殇。

纯悫皇贵妃:管领耿德金之女,康熙年间事世宗潜邸,为格格。雍正元年封裕嫔;晋裕妃。乾隆初,晋尊皇考裕贵妃时;晋尊皇考裕皇贵妃。乾隆四十九年,薨,年九十六。谥曰纯悫皇贵妃。葬泰陵妃园寝,位诸妃上。子一,皇五子弘昼。

齐妃:知府李文熚之女。康熙时为藩邸侧福晋。雍正元年封齐妃。乾隆二年丁巳四月初七日薨。葬泰陵妃园寝。子三,弘昐、皇次子弘昀,殇;皇三子弘时。女一,皇次女,即和硕怀恪公主,嫁星德。

谦妃: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七年入宫,初为刘答应,雍正八年晋为刘贵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六子圆明园阿哥弘曕,即果恭亲王,弘曕是雍正帝最小的皇子,当时雍正已56岁,晚年得子,自然异常高兴,在弘曕降生的第二天,就晋封刘贵人为谦嫔,册封礼在第二年举行。乾隆即位后,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日诏封为谦妃,乾隆二年九月举行册封礼。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去世,终年54岁。乾隆辍朝三日。谦妃金棺于五月二十四日奉移到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六日谦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十月二十五日入葬。其宝顶在前排,纯悫皇贵妃之右。

宁妃:宁妃武氏,知州武柱国的女儿。汉军镶黄旗,出生年月不详,应是雍邸旧人,康熙四十二年南巡时曾御赐山阳知县武柱国(宁妃父)扇诗。雍正元年册封为宁嫔,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宁妃,葬清西陵泰陵妃园寝,葬礼同康熙朝良妃。

懋嫔: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懋(mào)嫔,宋氏,主事金柱女。雍正妃嫔。 康熙年间入宫,号格格。她应该是雍正帝最早的女人,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丑时为刚17岁的雍正生了皇长女。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皇三女,二女皆未逾月殇。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封为懋嫔,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举行册封礼,卒于雍正八年九月。

由于当时泰陵刚刚兴工,妃园寝尚未营建,懋嫔金棺暂安于田村殡宫。乾隆二年十二月随同齐妃金棺奉移西陵泰妃园寝。懋嫔券座位于前排右边第一位,她是泰陵妃园寝中唯一的嫔。

郭贵人:(?—1786年),雍正帝嫔妃之一。雍正初年封为郭常在,雍正七年进位郭贵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彩棺暂安于京师北郊的曹八里屯殡宫。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时,郭贵人彩棺奉移清西陵泰陵妃园寝。三月十三日葬入地宫。

李贵人:(?—1761年)李氏,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7年封李贵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七月二十一日百日礼致祭。

安贵人:雍正时为贵人。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间,彩棺安于田村殡宫。

海贵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雍正三年八月封为常在,用其姓氏(海)作为封号。进宫后,无心争宠,居深宫十年。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生命垂危,又晋封为海贵人,不久雍正帝便驾崩。乾隆继位后,也有人称其为前朝贵人等,也没有尊谥。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葬泰陵妃园寝。

张贵人:(?—1735年),雍正帝妃嫔之一。初入宫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封张贵人。即亡。张贵人很可能是雍正帝最后一位亲自进封的贵人。

老贵人:老贵人,葬于清东陵附近的苏麻喇姑的园寝内。关于她的身份至今学术界无解,但有两说

一说老贵人是雍正帝的妃子,老为姓氏,因为没有为雍正皇帝侍寝,所以没有入葬妃园寝。

二说那是康熙帝的贵人,雍正时加封的。

那常在:(?~约1735),某氏,生年不详,为雍正嫔妃,出身低微,记载较少

雍正十三年前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李常在:李常在,雍正八年已进宫,封为李答应。雍正十年闰五月进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当李答应时深得雍正喜爱,慢慢的晋升常在,便失宠。

马常在,:生年不详,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宫,称马答应,八年正月晋为马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季卒。她的棺椁在田村殡宫一放就是7年,无人理睬,被乾隆皇帝发现后,很是恼火,处罚了一大批-! 四十年十月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春常在:为雍正常在,在已找到的清宫档案《宫中档簿》(雍正十三年十月)中已有春常在之名,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始终有春常在之名。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的《宫中档簿》缺失。但乾隆三十一年的《宫中档簿》中已不见春常在之名。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宫,称高答应。八年十一月,称高常在。约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间。

常常在:常常在(?—1732年),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宫,十年八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清西陵之泰陵妃园寝。

顾常在:顾氏,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吉常在:顾氏,雍正七年四月已进宫,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暂安于田村,后奉安泰陵妃园寝。

苏答应:苏氏,雍正四年封苏答应,可能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以后。 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英答应: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汪答应:清雍正皇帝的答应,既女侍从。生卒年不详,而且未葬于园寝内。

德答应:雍正答应,生卒年不详,未葬于泰陵妃园寝,待考。

伊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张格格:生卒年不详,奉安于泰陵妃园寝。

云惠:无位分,生卒年不详,未葬泰陵妃园寝,待考。

吕四娘刺雍正

1981年,考古工作者曾发掘雍正地宫,未打开即作罢。可是社会上传说棺材已经被打开,雍正有尸身而无头。

那么,吕四娘的来历究竟如何?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有的说是吕留良之子进士吕葆中的女儿,在吕留良案中,她携母及一仆逃出,为替父祖报仇,习学武艺,后来潜入宫中,杀掉了雍正。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的师父是一僧人,原为雍正剑客,后不乐为其所用,离去,培养了这位女徒。

金恒源先生认为,这些说法都没有道理。雍正处置吕家,戮尸、斩首之外,吕留良孙辈均被发配边远地方为奴。乾隆时,吕家的后代有开面铺、药铺的,有行医的,还有人成为捐纳监生,被清政府发觉后,改发配黑龙江为奴,后住齐齐哈尔。吕氏后裔俱在,不过遭到严格管制,不能自由活动,当然更不能替祖上报仇了。

吕四娘主仆三人的逃出是不可能的,当时办理此事的浙江总督李卫以擅长缉捕盗贼而著称,他奉命兼管江苏盗案,若吕留良后人果有逃出的,他自然有能力搜捕到案。再说他曾为吕家题过匾,吕案发生后雍正没有责备他,他心怀畏惧,下死劲处理有关人员,完全不会让主犯的子孙逃脱。

被宫女、太监在其熟睡时用绳缢之说,是民间把明世宗事安到清世宗身上。

雍正怎么死的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案子叫吕留良的一个-案子,吕留良遭到了严厉的惩处。但是传说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落网了,私自逃跑,没有被杀,这吕四娘就拜师学艺,武艺高强,后来想法乔装打扮混到了皇宫里面,见了一个机会,把雍正的头砍下来,替她父亲,或者替她爷爷报了仇。这个传说就很生动了,那雍正没有头怎么发丧,传说做一个金头给搁上,这样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杀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这满门抄斩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吕留良的女儿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说,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宫,即使混到皇宫,也没有机会她把雍正给杀了。所以这只是一个野史小说在这儿编造的一个很生动、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说法也很离奇,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个恋人,这恋人叫竺香玉,长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宫里来。他夺了曹雪芹的所爱,于是曹雪芹就通过秘密的办法和竺香玉进行联系,竺香玉虽然身在皇宫,心还想着曹雪芹,于是见了一个机会,就谋杀雍正。这个也是野史小说之言,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不可相信。

第三个是有一本书,叫《梵天庐丛录》。这个书是说雍正是被一个宫女给勒死的,但是还差一点,又被救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属于移花接木,明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对宫女很暴躁。因为嘉靖他吃炼丹药,他有时候脾气暴躁,经常鞭挞宫女。有一个宫女叫杨金英,一天夜里头,趁着嘉靖皇帝睡着的时候,用黄的绸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为她特别紧张,慌乱之中打了一个死结,她以为勒死了,参与其事的另外一个宫女害怕了,把这个事情赶紧告诉皇后,皇后急忙跑来的时候,一看嘉靖已经断气了,皇后赶紧命令传御医,御医叫许绅,来了以后,觉得问题很严重,就下了急猛药来治,经过了四个时辰,嘉靖就有了一点声音,透了一口气。然后,史书记载说:“嘉靖吐紫血数升”,后来又经过一个时期的调理,就把嘉靖给救活了,当然杨金英等就被杀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历史有记载。据说后来嘉靖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一个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张床,别人不知道他睡在哪个床上。后来我问故宫的先生,我说有没有发现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张,他说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变了。嘉靖曾经被宫女勒得断了气,后来抢救过来,这是历史真事。我看过朝鲜《李朝实录》,朝鲜的使臣到明朝来,对这个事情也做了很详细记载,我们刚才讲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这儿来,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出于反满的需要,编造了这么一个很生动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郑重地说,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第四,有的学者考证雍正是得了中风死的。很多的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就是死于中风,也是算一说吧。

第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后,特别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大亲自写了手谕,让各个地方大员推荐名医和术士到这个皇宫给他治病,帮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长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荐。

后来有两个大的道士,一个叫张太虚,另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大的道士,他们到了宫里之后,就帮助雍正炼了丹药,交给他们道术。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宫,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设坛,供奉道神的符板。后来雍正长期在圆明园,他派人往圆明园送炼丹的药,数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铅200斤。雍正曾经在五年之间,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叫做《活计档》的记载,送炼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炼丹的丹药,他宠信那些大臣,还派人送给他们吃,雍正长期吃炼丹的丹药,可能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中毒,应当说雍正的死和铅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统计,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炼吃丹药死的有14位之多,现在雍正的死根据宫廷的档案来说,那就是官方的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药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种原因,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雍正58岁就死了。

历史评价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昭梿:“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 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伏尔泰:“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钱谷。”

易中天:“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将雍正帝称为“希世仁君”。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相关

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

清朝皇帝1722年~1735年

  人物关系:

鼻祖:

爱新觉罗·充善 (?~1467)

远祖:

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

太祖:

爱新觉罗·福满

烈祖:

爱新觉罗·觉昌安

天祖:

爱新觉罗·塔克世 (1543~1583)

高祖: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 清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曾祖: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592~1643) 清朝皇帝

爷爷: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1638~1661) 清朝皇帝

奶奶:

顺治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1640~1663)

叔祖父:

爱新觉罗·硕塞 (1628~1654)

爱新觉罗·豪格 (1609~1648)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1642~1656)

爱新觉罗·叶布舒 (1627~1690)

爱新觉罗·韬塞 (1639~1695)

爱新觉罗·常舒 (1637~1699)

爱新觉罗·高塞 (1637~1670)

爱新觉罗·洛博会

爱新觉罗·洛格 (1611~?) ,满族

姑奶:

建宁公主 (1641~1703)

固伦淑哲公主

固伦淑慧长公主

固伦雍穆长公主 (1629~1678)

固伦永安长公主

固伦端靖长公主

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 (1625~1663)

固伦端顺长公主

父亲: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清圣祖,玄烨

儿子: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

儿媳:

乾隆孝贤纯皇后 (1712~1748) 皇后

循贵妃 (?~1797) 满洲镶蓝旗

乾隆纯帝继皇后 (1718~1766) 乾隆帝第二任皇后

令贵妃魏佳氏 (1727~1775)

纯惠皇贵妃 (1713~1760)

愉妃 (1714~1792)

慧贤皇贵妃 (?~1745)

乾隆容妃 (1734~1788)

乾隆孝仪纯皇后 (1727~1775)

孙子: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1760~1820) 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

曾孙: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1782~1850) 清朝道光皇帝

玄孙: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1831~1861) 清朝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奕訢 (1833~1898) 恭亲王、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

爱新觉罗·奕譞 (1840~1891)

爱新觉罗·奕纬 (1808~1831)

爱新觉罗·奕誴 (1831~1889)

爱新觉罗·奕譓 ,满族

寿安固 主 (1826~1860)

寿恩固 主 (1830~1859)

爱新觉罗·奕詥

寿禧和硕公主 (1841~1866)

寿臧和硕公主

寿庄固 主 (1842~1884)

端悯固 主 (1813~1819)

爱新觉罗·奕纲 (1826~1827)

端顺固 主 (1825~1835)

爱新觉罗·奕继 (1829~1829)

爱新觉罗·绵忻 (1805~1828)

爱新觉罗·绵愉 (1814~1864)

玄孙:

爱新觉罗·奕详 (1849~1886)

爱新觉罗·奕谟

爱新觉罗·奕询

爱新觉罗·绵恺 (1795~1838)

庄静固 主

固伦庄静公主

慧愍固 主 (1811~1815)

爱新觉罗·永璇 (1746~1832)

爱新觉罗·永琏 (1730~?)

爱新觉罗·永琪 (1741~1766)

爱新觉罗·永瑆 (1752~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曾孙:

爱新觉罗·绵懿 (1771~1809)

玄孙:

爱新觉罗·奕纪 (1797~1864)

爱新觉罗·永琮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璜 (1728~1750)

爱新觉罗·永璘 (1766~1820)

爱新觉罗·永瑢 (1743~1790)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璂 (1752~1776)

爱新觉罗·永璋 (1735~1760)

爱新觉罗·永璐 (1757~1760)

爱新觉罗·永璟

爱新觉罗·永珹 (1739~1777)

孙女:

和硕和嘉公主 (1745~1767) ,满族

固伦和敬公主 ,满族

固伦和孝公主 (1775~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

固伦和静公主 (1756~1775)

爱新觉罗·弘曕 (1733~1765) 甄嬛传

爱新觉罗·弘昼 (1712~1770)

孙子:

爱新觉罗·永琨 (1743~1802)

爱新觉罗·永璧 (1733~1772)

爱新觉罗·弘时 (1704~1727)

爱新觉罗·弘晖 (1697~1704)

爱新觉罗·弘昀 (1700~1710)

爱新觉罗·弘昐

兄弟:

爱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康熙皇帝第八子

爱新觉罗·胤礽 (1674~1725) 清圣祖玄烨第二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晳 (1694~1742)

爱新觉罗·胤禟 (1683~1726) 康熙帝的第九子

爱新觉罗·胤祉 (1677~1732) 康熙第三子

爱新觉罗·胤禔 (1672~1735) 康熙帝长子

爱新觉罗·胤礼 (1697~1738) 清康熙帝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祥 (1686~1730) 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晓 (1722~1778) ,满族

侄孙:

爱新觉罗·永蔓

爱新觉罗·永琅

爱新觉罗·弘晈 (1713~1764) ,满族

爱新觉罗·弘暾 (1711~17) ,满族

爱新觉罗·弘昌 (1706~1771) ,满族

爱新觉罗·胤禧 (1711~1758) 康熙帝第二十一子

爱新觉罗·胤祎 (1706~?) 清圣祖康熙第二十子

爱新觉罗·胤禵 (1688~1755)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祐 康熙帝第七子

爱新觉罗·胤祜 (1711~1744) 康熙第二十二子

爱新觉罗·胤禑 (1693~1726) 清康熙帝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胤禄 (1695~1767) 康熙皇帝第十六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普 (1713~1743) ,满族

侄孙:

爱新觉罗·永瑺 (1736~1787) ,满族

爱新觉罗·胤俄 康熙第十子

爱新觉罗·胤祁 康熙第二十三子

爱新觉罗·胤祕 康熙第二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祺 (1679~1732) 清康熙帝第五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升 (1696~1754)

姊妹:

固伦纯悫公主 (1685~1710)

固伦温宪公主 (1683~1702)

固伦恪靖公主 (1675~1735)

固伦荣宪公主 (1673~1728)

妃子:

敦肃皇贵妃 (?~1725) 汉军镶黄旗

岳父:

年遐龄 (1642~1727) 汉军镶黄旗

皇后:

雍正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1693~?) 皇后

雍正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 (?~1731)

母亲:

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1660~1723) 皇后

叔伯:

爱新觉罗·福全 (1653~1703)

堂兄弟:

爱新觉罗·保泰

爱新觉罗·保绶

堂侄:

爱新觉罗·广禄 (1706~1785) ,满族

爱新觉罗·常宁 (1657~1703)

堂兄弟:

爱新觉罗·满都护 (1674~1731)

爱新觉罗·文殊

爱新觉罗·卓泰 (?~1705) ,满族

爱新觉罗·对清额 (1700~1962) ,满族

爱新觉罗·永绶 (?~1686) ,满族

堂姊妹:

固伦纯禧公主 (1671~1741)

爱新觉罗·隆禧 (1660~1679)

爱新觉罗·永干 (1660~1667)

爱新觉罗·奇绶 (1659~1665)

  经历历史事件:

九子夺嫡 (公元1708年--公元1722年)

  同年(公元1678年)出生的名人:

陈撰 (1678~1758) 江苏省扬州

王维翰 (1678~1763) 广西自治区南宁马山县

方式济 (1678~1720) 清代诗人、方志名家 安徽省铜陵枞阳

何深 (1678~1743)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

王作梅 (1678~1762)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同年(公元1735年)去世的名人:

宋估 (1723~1735)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

莫玖 (1655~1735)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

黄宪文 (1676~1735)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李兰 (1691~1735)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

固伦恪靖公主 (1675~1735) 北京市东城区

李文炤 (1672~1735) 岳麓书院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18

送花
13
清朝第四位皇帝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抚顺 新宾满族自治县名人录
新宾满族自治县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抚顺 新宾满族自治县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北京市 东城区名人录

最新评论

√ 在线测试
北京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1030633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