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805年-1828年] 瑞怀亲王绵忻,生于嘉庆十年二月初九日子时,嘉庆帝第四子,母孝和睿皇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封瑞亲王。年十四。道光三年,命在内廷行走。道光八年七月,薨,谥曰怀。妻妾子女妻妾 嫡福晋费莫氏,一等侯勒保之女, 侧福晋白都氏,云骑尉德兴之女, 侧福晋徐佳氏,广容之女, 庶福晋刘氏,刘丙文之女。子女 子一:多罗瑞敏郡王爱新觉罗·奕言志,原名奕约。道光七年丁亥九月十一日午时生,母侧福晋徐佳氏广容之女。 绵忻长女被道光帝封为县君。 瑞怀亲王绵忻,生于嘉庆十年二月初九日子时。嘉庆即位后忙于政事及接连的国丧,以至十年间后宫一无所出。自嘉庆十年二月起,后宫才陆续恢复了生育,皇四子绵忻就是这十年间第一个出生的,而且是皇后所出的皇子。一向不喜群臣呈递如意的嘉庆在这一天也破例了,他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摘自嘉庆朝实录) 据当时朝鲜来华使臣所写的闻见纪录:嘉庆二十一年冬季,朝鲜国循例派遣“冬至使”到北京来向大清皇帝祝贺冬至并进献仪物。这一行人中的书状官朴绮寿,曾将他往来所知的闻见事件作成纪录,收入韩国出版的《同文汇考》一书中。他在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廿九日所记内容如下: 皇帝有三个儿子,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则广颊丰耳,人亦宽弘。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最喜欢他也 这本书的作者即朴绮寿是朝鲜使臣,他的所见所闻大多得之当时驿馆中人的口述讲解之说,在嘉庆二十二年时,仁宗见有的儿子共有四人,绵宁居长,其余依次为绵恺、绵忻、绵愉。以年龄而论,绵宁当时三十六岁,绵恺二十二岁,绵忻十二岁。朝鲜使臣朴绮寿见闻事件中所说到的“皇帝三子”,指的应该就是绵宁、绵恺与绵忻。大家都知道,道光帝绵宁面容清癯瘦削,极像是碌碌无能的乡下土老儿,论其即位以后的才具与施为,亦复如此。所以,朝鲜使臣朴绮寿称他为“面貌凉薄”而“人且凡庸”,事实上是一点都不错的。朴绮寿在嘉庆二十二年之闻见如此,嘉庆自己,对于他这个曾被誉为“忠孝兼备”的宝贝儿子,当然应该知道得更清楚。 嘉庆曾有易储的打算 仁宗在嘉庆四年时预写立储密诏,准备将来以绵宁为皇位继承人,是根据当时情况所作的决定;其时绵宁年已十八岁,而绵恺只有四岁,绵忻尚未出生,以此情况而作此决定,自属十分正确。但在相隔二十年之后的嘉庆二十四年时,这种情况显然有了极大的变异。 一则绵宁的才具凡庸而容貌委琐,所谓“望之不似人君”,也绝对不可能是最佳的人选; 二则皇四子绵忻聪明颖悟而才具练达,在这些地方远胜绵宁; 三则绵宁之母早死,而绵忻之母乃是现任的皇后钮祜禄氏,因爱母及子之故,绵忻更显然占了很多优势。 正是由于这种情形的原因,在嘉庆晚年间,对于立储问题显然已有另外的新打算——以绵忻为继承人,从而改变原来选立绵宁之决定。 如何证明这一论据。 第一,绵忻在嘉庆二十四年被封为瑞亲王,其同母之兄且年长十岁的皇三子绵恺亦在同年膺封,但所得到的封爵却只是较亲王次一等的郡王。那一年,绵忻十四岁。十四岁的童子,既无赫赫之功绩,怎么封为亲王理由是什么,当然是因为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较重要之故。 第二,立绵宁为继承人之时,除了藏在金盒中的密诏之外,还有另一道同样的密诏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时忽被撤出。撤出的事实,见于道光即位之后此一密诏从来未见提及的情形;撤出的理由,当然是由于嘉庆有意思另以绵忻为继承人。 嘉庆驾崩事出突然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仁宗幸热河。戊寅廿四日,仁宗不豫,己卯廿五日,大渐。仁宗驾崩事出突然,继承人选未及明示。而原来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密诏早年已被撤出,撤出之后再没有重新放人,在嘉庆暴崩之后所面临的继嗣问题必然难以解决。此时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在得到嘉庆传出噩耗之后迅速决定降谕,令绵宁继立。皇后钮祜禄氏既然知道嘉庆当时的立储之计,而且已将预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立储密诏撤出,然则她又何以要在嘉庆崩驾之后,传懿旨令绵宁继立,完全不顾嘉庆生前的易储计划呢?这当然也有其原因的。因为绵忻虽极蒙嘉庆之喜爱,而在嘉庆二十五年仁宗暴崩于热河行宫之时,绵忻那时仅仅只有十五岁。语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所以立绵忻实不如立绵宁。虽然绵宁虽然凡庸,毕竟是嘉庆所曾属意之人,而绵忻乃钮枯禄氏之亲子,立绵忻不但显示钮祜禄氏之私心偏袒,亦难以得到朝中大臣之普遍拥戴。由于有这种种考虑因素,钮祜禄氏终于以大公无私的态度表明她的立场,不但消弭了一场政治危机,也博得了道光的衷诚敬服。 瑞王坟碑亭 绵忻去世后,把墓园选在了福田寺村一带。这里背靠翠微山,前临月牙河,自然景致秀美。瑞亲王的墓园用高高的院墙围起,园内松柏繁茂,殿堂俨然。墓园内有一座精致的碑亭,碑亭以青石台基为座,四角翘檐式绿琉璃瓦盖顶。碑亭之南,原有神桥,桥下是月牙河。碑亭北侧为宫门,两侧立有朝房,宫门内建享殿五间。再北,为墓室区。 瑞王坟在1931年被盗过,盗墓者将随葬品洗劫一空,但是地宫没有被破坏。1940年,瑞亲王后人将地上建筑拆卖,砖瓦石片拉了一个多月。成材的木料卖给了城里西四牌楼宋记木厂。于是瑞亲王墓园的地面建筑基本消失了,精致的碑楼经过岁月的洗涤也残破不堪了,里面曾经做过库房,还被当成过台球厅,地宫曾被作为菜窖。 这次修建奥运射击场馆,也将瑞王坟的碑亭挑顶大修,修建中,保持了清中期的建筑风格,内檐彩画只作了除尘处理,外檐彩画由于脱落严重,修缮中按照当时的做法进行了恢复。修缮后的瑞王坟碑亭,将作为奥运场馆周边绿化带的一处独立景观。
人物关系: 鼻祖: 爱新觉罗·觉昌安 远祖: 爱新觉罗·塔克世 (1543~1583) 太祖: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 清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烈祖: 天祖: 高祖: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清圣祖,玄烨 曾祖: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 爷爷: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 奶奶: 乾隆孝仪纯皇后 (1727~1775) 叔祖父: 爱新觉罗·弘曕 (1733~1765) 甄嬛传 爱新觉罗·弘昼 (1712~1770) 爱新觉罗·弘时 (1704~1727) 爱新觉罗·弘晖 (1697~1704) 爱新觉罗·弘昀 (1700~1710) 爱新觉罗·弘昐 父亲: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1760~1820) 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 兄弟: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1782~1850) 清朝道光皇帝 侄子: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1831~1861) 清朝咸丰皇帝 侄孙: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1856~1874) 清朝同治皇帝 荣安固 主 爱新觉罗·奕訢 (1833~1898) 恭亲王、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 侄孙: 爱新觉罗·载滢 (1861~1909) 荣寿固 主 (1854~1924) 爱新觉罗·奕譞 (1840~1891) 侄孙: 光绪爱新觉罗·载湉 (1871~1908) 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 (1883~1951) 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爱新觉罗·载涛 (1887~1970) 满洲正黄旗 爱新觉罗·载洵 (1885~1949) 满洲镶白旗 爱新觉罗·奕纬 (1808~1831) 爱新觉罗·奕誴 (1831~1889) 爱新觉罗·奕譓 ,满族 爱新觉罗·奕詥 爱新觉罗·奕纲 (1826~1827) 爱新觉罗·奕继 (1829~1829) 侄女: 寿恩固 主 (1830~1859) 寿安固 主 (1826~1860) 寿禧和硕公主 (1841~1866) 寿臧和硕公主 寿庄固 主 (1842~1884) 端悯固 主 (1813~1819) 端顺固 主 (1825~1835) 爱新觉罗·绵愉 (1814~1864) 侄子: 爱新觉罗·奕详 (1849~1886) 爱新觉罗·奕谟 爱新觉罗·奕询 爱新觉罗·绵恺 (1795~1838) 姊妹: 庄静固 主 固伦庄静公主 慧愍固 主 (1811~1815) 母亲: 孝和睿皇后 (1776~1850) 清仁宗第二任皇后 外公: 钮钴禄·恭阿拉 叔伯: 爱新觉罗·永璇 (1746~1832) 爱新觉罗·永琏 (1730~?) 爱新觉罗·永琪 (1741~1766) 爱新觉罗·永瑆 (1752~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堂兄弟: 爱新觉罗·绵懿 (1771~1809) 堂侄: 爱新觉罗·奕纪 (1797~1864) 爱新觉罗·永琮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璜 (1728~1750) 爱新觉罗·永璘 (1766~1820) 爱新觉罗·永瑢 (1743~1790)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璂 (1752~1776) 爱新觉罗·永璋 (1735~1760) 爱新觉罗·永璐 (1757~1760) 爱新觉罗·永璟 爱新觉罗·永珹 (1739~1777) 姑妈: 和硕和嘉公主 (1745~1767) ,满族 姑父: 富察·福隆安 (1746~1784) 固伦和敬公主 ,满族 固伦和孝公主 (1775~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 姑父: 钮祜禄·丰绅殷德 (1775~1810) 和珅之子 固伦和静公主 (1756~1775) 同年(公元1805年)出生的名人: 李媞 (1805~1829) 上海市闵行区 张士保 (1805~1879) 清代著名画家、学者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 钟谦钧 (1805~1874)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 叶赫那拉·惠征 (1805~1853) 辽宁省 邹汉勋 (1805~1854)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 同年(公元1828年)去世的名人: 李君襄 (1785~1828)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 李义 (1748~1828)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翁有仪 (?~1828)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 张格尔 (?~1828) 清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 新疆自治区 屠倬 (1781~1828) 浙江省杭州 史致光 (1752~1828) 浙江省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