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733年-1772年] 爱新觉罗·永璧(1733年—1772年),雍正帝第五子和硕和恭亲王弘昼第二子,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十三日子时生,母嫡福晋吴扎库氏,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乾清门行走,二十四年正月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三十五年十月授镶黄旗蒙古都统,本月袭和硕和亲王,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三月初二日亥时薨,年四十岁,谥曰勤,即和硕和勤亲王。 鼻祖: 爱新觉罗·福满 远祖: 爱新觉罗·觉昌安 太祖: 爱新觉罗·塔克世 (1543~1583) 烈祖: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 清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天祖: 高祖: 曾祖: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清圣祖,玄烨 爷爷: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 叔祖父: 爱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康熙皇帝第八子 爱新觉罗·胤礽 (1674~1725) 清圣祖玄烨第二子 爱新觉罗·胤禟 (1683~1726) 康熙帝的第九子 爱新觉罗·胤祉 (1677~1732) 康熙第三子 爱新觉罗·胤禔 (1672~1735) 康熙帝长子 爱新觉罗·胤礼 (1697~1738) 清康熙帝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祥 (1686~1730) 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 爱新觉罗·胤禧 (1711~1758) 康熙帝第二十一子 爱新觉罗·胤祎 (1706~?) 清圣祖康熙第二十子 爱新觉罗·胤禵 (1688~1755)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祐 康熙帝第七子 爱新觉罗·胤祜 (1711~1744) 康熙第二十二子 爱新觉罗·胤禑 (1693~1726) 清康熙帝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胤禄 (1695~1767) 康熙皇帝第十六子 爱新觉罗·胤俄 康熙第十子 爱新觉罗·胤祁 康熙第二十三子 爱新觉罗·胤祕 康熙第二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祺 (1679~1732) 清康熙帝第五子 姑奶: 固伦纯悫公主 (1685~1710) 固伦温宪公主 (1683~1702) 固伦恪靖公主 (1675~1735) 固伦荣宪公主 (1673~1728) 父亲: 爱新觉罗·弘昼 (1712~1770) 兄弟: 爱新觉罗·永琨 (1743~1802) 叔伯: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 堂兄弟: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1760~1820) 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 堂侄: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1782~1850) 清朝道光皇帝 爱新觉罗·绵忻 (1805~1828) 爱新觉罗·绵愉 (1814~1864) 爱新觉罗·绵恺 (1795~1838) 庄静固 主 固伦庄静公主 慧愍固 主 (1811~1815) 爱新觉罗·永璇 (1746~1832) 爱新觉罗·永琏 (1730~?) 爱新觉罗·永琪 (1741~1766) 爱新觉罗·永瑆 (1752~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堂侄: 爱新觉罗·绵懿 (1771~1809) 爱新觉罗·永琮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璜 (1728~1750) 爱新觉罗·永璘 (1766~1820) 爱新觉罗·永瑢 (1743~1790)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璂 (1752~1776) 爱新觉罗·永璋 (1735~1760) 爱新觉罗·永璐 (1757~1760) 爱新觉罗·永璟 爱新觉罗·永珹 (1739~1777) 堂姊妹: 和硕和嘉公主 (1745~1767) ,满族 固伦和敬公主 ,满族 固伦和孝公主 (1775~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 固伦和静公主 (1756~1775) 爱新觉罗·弘曕 (1733~1765) 甄嬛传 爱新觉罗·弘时 (1704~1727) 爱新觉罗·弘晖 (1697~1704) 爱新觉罗·弘昀 (1700~1710) 爱新觉罗·弘昐 同年(公元1733年)出生的名人: 爱新觉罗·弘曕 (1733~1765) 甄嬛传 北京市东城区 谭子文 (1733~1813)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 吴骞 (1733~1813) 清代文学家 浙江省嘉兴海宁 罗聘 (1733~1799) 扬州八怪,画家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同年(公元1772年)去世的名人: 邹一桂 (1688~1772) 江苏省无锡 杭世骏 (1695~1772) 粤秀书院 浙江省杭州 唐桂生 (1698~1772)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 钱度 (?~1772) 江苏省常州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