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北京名人 爱新觉罗·胤禔

爱新觉罗·胤禔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北京市 东城区人物

清[公元1672年-1735年,康熙帝长子]

爱新觉罗·胤禔,1672年-1735年,康熙帝长子,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长子。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史说其长相极为俊美。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其初在康熙帝诸子中排行第五,因为前面四个皇子均早殇,按封建礼法,在成年皇子中他的年龄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但是,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二子胤礽的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胤禔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觊觎。

人物评价

胤禔(Zhī)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明能干的,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三次随康熙帝出征、巡视,都有所作为。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胤禔奉命随伯父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这年三月,26岁,被封为直郡王;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随同父皇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衔命祭华山。三次都取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胤禔一心想夺嫡继大统,他密切注视着康熙帝对皇太子胤礽的态度。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这近二十年来皇帝和太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随之引起的关系变化,胤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认为对他谋取皇储之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时机。

其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为了争夺储位,他可谓煞费苦心——

1)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康煕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执胤礽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2)请杀胤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礽,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3)推荐胤禩:胤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时为长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认为一旦保对人选,自己便会飞黄腾达。

4)制造舆论:胤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禩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康熙帝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仅有相面之事,而且大阿哥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资料原文载:张明德一案审结,胤禟、胤祯供:“八阿哥曾语我等:‘有看相人张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凶恶已极,彼有好汉,可谋行刺。我(指八阿哥本人)谓之曰,此事甚大,尔何等人,乃辄敢出口,尔有狂疾耶?尔设此心,断乎不可,因逐之(张明德)去。”胤禩供:“曾以此语告诸阿哥是实。”问张明德口供亦无异。

5)镇魇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蒙古-巴汉格隆)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其母惠妃绝望,向康熙帝奏称胤禔不孝,请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后来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用魇术魔废皇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示其为"乱臣贼子。"下令,夺郡王爵,严加看守,在府第高墙内幽禁起来。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临行时又下了一道渝旨:"胤禔镇魇皇太子及诸皇子,不念父母兄弟,事无顾忌,万一祸发,朕在塞外,三日后始闻,何由制止?"王大臣急忙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八旗护军参领八人、护军校八人、护军八十人在胤禔府中监守。康熙帝还不放心,又加派了贝勒延寿、贝子苏努、公鄂飞、都统辛泰、护军统领图尔海、陈泰,并八旗章京十七人,更番监视,还对这些官员下了一道严谕:"如果谁玩忽职守,将遭到灭九族之灾。"

结局

胤禔夺嫡失败时只有三十七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被幽死,终年六十三岁。


人物关系:

鼻祖:

爱新觉罗·充善 (?~1467)

远祖:

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

太祖:

爱新觉罗·福满

烈祖:

爱新觉罗·觉昌安

天祖:

爱新觉罗·塔克世 (1543~1583)

高祖: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 清朝皇帝,中国古代十大贤君

曾祖: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592~1643) 清朝皇帝

爷爷: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1638~1661) 清朝皇帝

奶奶:

顺治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1640~1663)

叔祖父:

爱新觉罗·硕塞 (1628~1654)

爱新觉罗·豪格 (1609~1648)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 (1642~1656)

爱新觉罗·叶布舒 (1627~1690)

爱新觉罗·韬塞 (1639~1695)

爱新觉罗·常舒 (1637~1699)

爱新觉罗·高塞 (1637~1670)

爱新觉罗·洛博会

爱新觉罗·洛格 (1611~?) ,满族

姑奶:

建宁公主 (1641~1703)

固伦淑哲公主

固伦淑慧长公主

固伦雍穆长公主 (1629~1678)

固伦永安长公主

固伦端靖长公主

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 (1625~1663)

固伦端顺长公主

父亲: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 清圣祖,玄烨

兄弟: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 雍正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

侄子: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

侄孙: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1760~1820) 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

爱新觉罗·永璇 (1746~1832)

爱新觉罗·永琏 (1730~?)

爱新觉罗·永琪 (1741~1766)

爱新觉罗·永瑆 (1752~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爱新觉罗·永璜 (1728~1750)

爱新觉罗·永琮 ,满族

和硕和嘉公主 (1745~1767) ,满族

固伦和敬公主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璘 (1766~1820)

固伦和静公主 (1756~1775)

固伦和孝公主 (1775~1823)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

爱新觉罗·永瑢 (1743~1790) ,满族

爱新觉罗·永璂 (1752~1776)

爱新觉罗·永璋 (1735~1760)

爱新觉罗·永璐 (1757~1760)

爱新觉罗·永璟

爱新觉罗·永珹 (1739~1777)

爱新觉罗·弘曕 (1733~1765) 甄嬛传

爱新觉罗·弘昼 (1712~1770)

侄孙:

爱新觉罗·永琨 (1743~1802)

爱新觉罗·永璧 (1733~1772)

爱新觉罗·弘时 (1704~1727)

爱新觉罗·弘晖 (1697~1704)

爱新觉罗·弘昀 (1700~1710)

爱新觉罗·弘昐

爱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康熙皇帝第八子

爱新觉罗·胤礽 (1674~1725) 清圣祖玄烨第二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晳 (1694~1742)

爱新觉罗·胤禟 (1683~1726) 康熙帝的第九子

爱新觉罗·胤祉 (1677~1732) 康熙第三子

爱新觉罗·胤礼 (1697~1738) 清康熙帝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祥 (1686~1730) 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亲王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晓 (1722~1778) ,满族

侄孙:

爱新觉罗·永蔓

爱新觉罗·永琅

爱新觉罗·弘晈 (1713~1764) ,满族

爱新觉罗·弘暾 (1711~17) ,满族

爱新觉罗·弘昌 (1706~1771) ,满族

爱新觉罗·胤禧 (1711~1758) 康熙帝第二十一子

爱新觉罗·胤祎 (1706~?) 清圣祖康熙第二十子

爱新觉罗·胤禵 (1688~1755)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祐 康熙帝第七子

爱新觉罗·胤祜 (1711~1744) 康熙第二十二子

爱新觉罗·胤禑 (1693~1726) 清康熙帝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胤禄 (1695~1767) 康熙皇帝第十六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普 (1713~1743) ,满族

侄孙:

爱新觉罗·永瑺 (1736~1787) ,满族

爱新觉罗·胤俄 康熙第十子

爱新觉罗·胤祁 康熙第二十三子

爱新觉罗·胤祕 康熙第二十四子

爱新觉罗·胤祺 (1679~1732) 清康熙帝第五子

侄子:

爱新觉罗·弘升 (1696~1754)

姊妹:

固伦纯悫公主 (1685~1710)

固伦温宪公主 (1683~1702)

固伦恪靖公主 (1675~1735)

固伦荣宪公主 (1673~1728)

叔伯:

爱新觉罗·福全 (1653~1703)

堂兄弟:

爱新觉罗·保泰

爱新觉罗·保绶

堂侄:

爱新觉罗·广禄 (1706~1785) ,满族

爱新觉罗·常宁 (1657~1703)

堂兄弟:

爱新觉罗·满都护 (1674~1731)

爱新觉罗·文殊

爱新觉罗·卓泰 (?~1705) ,满族

爱新觉罗·对清额 (1700~1962) ,满族

爱新觉罗·永绶 (?~1686) ,满族

堂姊妹:

固伦纯禧公主 (1671~1741)

爱新觉罗·隆禧 (1660~1679)

爱新觉罗·永干 (1660~1667)

爱新觉罗·奇绶 (1659~1665)


  经历历史事件:

九子夺嫡 (公元1708年--公元1722年)



  同年(公元1672年)出生的名人:

彼得大帝 (1672~1725) 俄罗斯帝国之父 欧洲俄罗斯

策棱 (1672~1750)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释元飞 (1672~1742)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

李文炤 (1672~1735) 岳麓书院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刁承祖 (1672~1739) 河北省保定市安国



  同年(公元1735年)去世的名人:

富察·穆克登 (?~1735) 满洲镶黄旗 吉林省

李林 (1655~1735)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

莫阝玖 (1655~1735)

李文炤 (1672~1735) 岳麓书院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固伦恪靖公主 (1675~1735) 北京市东城区

王国栋 (?~1735) 清朝大臣 辽宁省

11

送花
13
上一篇:顺德公主
下一篇:陈颖

最新评论

◎八字排盘◎
姓 名:
   
生 日:
时 辰: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北京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