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9年-1970年,相声大师]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评书艺名张豫华(拜师张诚润),相声大师,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兼评书演员,父张诚甫,评书演员兼说相声。十二岁在北京拜焦德海为师。一九七零年,七十二岁的张先生病故于天津。 1899年,张寿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时由于丧父,中途辍学,正式以说相声为业。十二岁拜焦德海为师,张的拜师为相声又延续了一代新人。学艺期间,张寿臣学会了大量节目,出演即红,时人谓之“娃娃红”。十五岁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话谓之“倒人缘儿”,同行不愿搭伴,于是开始自己单干。十七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北京。与师弟聂小锁步行经通州、三河县、玉田县至唐山,沿途演出。这也是相声第一次来到唐山、三河县和玉田县。在归途中,曾到天津北开市场、三不管等地演出,与李瑞峰等短期合作。这也是张寿臣首次来津演出,由于几年的闯练和积累,不仅掌握了传统的相声段子,表演亦日渐成熟,并开创了年轻演员单口相声的先例。 一九三一年,收常宝堃(小蘑菇)为徒。“七七事变”,京津沦陷后,多次拒绝日方提出到东京(实际是釜山)录制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务的跟踪,乃与侯一尘到南京、镇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后多年与周德山搭伴演出于天津各曲艺场,并与白云鹏同台演出于新中央戏院表演滑稽小戏。后因思想苦闷,有心退出舞台;但又为生活所迫改行说评书。一九五三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一九五六年,为继承北方评书传统节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评书《水浒》。由何迟整理的《小神仙》、《吃西瓜》两本单口相声选集出版。其代表节目《三近视》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表。年底,所在单位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并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在天津各曲艺场随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团演出单口相声。一九五八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寿臣单口相声选》,共收集代表性单口相声十五段。同年开始在天津戏校少年训练队任教。并不断为全市专业相声演员辅导,扶持群众性的业余曲艺活动。并曾拍摄了单口相声《贼说话》,收入电影记录短片《曲艺集锦》中。一九六O年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与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理事。三年后,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在退休后仍坚持传艺和提供史料等活动。而后并再次当选为第四届天津政协委员。 张寿臣在他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匠心独运,大胆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我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
人物关系: 老师: 焦德海 (1878~1935) 相声八德 师爷: 徐有禄 师祖: 朱绍文 相声界的祖师爷 同学: 常连安 (1899~1966) 学生: 刘宝瑞 (1954~2010) 同名人物: 张寿臣 (1900~1985)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 [当代]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宫白羽 (1899~1966) 北派五大家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 刘放吾 (1899~1994) 抗日名将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钱昌照 (1899~1988) 江苏省苏州张家港 范剑江 (1899~1952)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张志濂 (1899~1951)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同年(公元1970年)去世的名人: 仲一侯 (1895~1970) 泰州四侯 江苏省泰州姜堰区 欧百川 (1894~1970) 著名革命家、政治活动家 贵州省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 丘誉 (1901~1970)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廖逊我 (1912~1970)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 徐志端 (1894~1970)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 魏汝谋 (1905~1970)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