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 薄子明(1894~1919.6.27)名守德,字子明,又称薄天飞。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人。幼年丧母,寄居外祖父家。受其舅父丁惟汾影响,萌生反清革命思想。曾入济南陆军小学学习。清宣统二年(1910年),经刘次萧介绍,加入同盟 ...……[有缘得见]
  • 尹莘农(1893-1973),名懋谦,字莘农,日照涛雒镇人,医学教育家。自幼聪慧,尤喜读书。先是负笈青岛,入德国人开办的礼贤书院,毕业后以优异成绩保送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毕业后任上海宝隆医院医师、同德医学专门学校教授、青 ...……[有缘得见]
  • 王献唐(1896~1960) 字献堂,号凤笙,历史考古学家。山东日照人。王献唐早年毕业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土木工程系及礼贤书院文科。1917年应天津《正义报》之请赴天津,为该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至济南,任《山 ...……[有缘得见]
  • 许瀚(1797—1866)字印林,又字元瀚。日照市东港区虎山乡大河坞村人。清代朴学家、 书法家。他出身诗书世家,6岁随父许致和就读。19岁中秀才。后受乾嘉学派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影响,潜心研究古文字声韵学,根基日深。 ...……[有缘得见]
  • 丁艮善(1829—1893)原名扬善,字少山。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苗家村人。清末著名小学家、金石学家、校雠学家和书法家,世称“山左宿学”。早年师从著名学者许瀚,对金石、训诂及诗文声律都有精到的研究,而且不囿于前人 ...……[有缘得见]
  • 尹琳基(1838—1899)字琅若,又字竹轩。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夹仓村人。1862年(同治二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继任国史馆纂修、功臣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职。他为官清正,敢说敢做。同治年间,朝廷议论修复 ...……[有缘得见]
  • 厉应九(1846—1907)日照县坊子村(今属五莲县)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1月, 联络20 00多名农民进行反洋教斗争。他率众冲入后街头教堂,抓获德国传教士薛田资。 后于驼儿山扯旗扎寨,聚众起义。1903年5月被沂州知府 ...……[有缘得见]
  • 管廷鹗(1854—1907)字士一。莒县小窑村(今属五莲县) 人。1876年(光绪二年) 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司业祭酒,光禄寺、太常寺、大理寺正卿,署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为官30余 ...……[有缘得见]
  • 尹景伊(1905—1925)字希农。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张家廒头村人。“五卅”惨案著名烈士。出生于上海。3岁母殁。7岁回故乡村塾读书,12岁入涛雒小学,后随兄嫂入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92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机师科。在校期 ...……[有缘得见]
  • 管象颐(1867—1926)字养山。莒县小窑村(今属五莲县) 人。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举。1890年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左参议等职。民国建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他善理财政,清廷时,任江南财政监理官,清 ...……[有缘得见]
  • 王文泰(1889—1929)名汝山。莒县小店镇前山头渊村人。少时家贫,曾追随淮军张勋部练过武功与枪法。不久脱离淮军,随叔父到烟台谋生。后应募到北洋海军当兵,继而考入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后,被派往海圻军舰当炮兵。因 ...……[有缘得见]
  • 黄凤岐(1883—1929)莒县刘家官庄镇躲水店子村人。1920年,只身到东北谋生,流浪在吉林一带,后加入胡匪团伙,并成为骨干头目。1923年,奉军张宗昌部收编了黄凤岐所在的匪部,被委任为张部第三旅二十八团三营营长,后 ...……[有缘得见]
  • 丁麟年(1870—1930)字绂臣(亦称绂宸),号幼石,又号 林。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人。考古家、收藏家、书法家。出身进士世家,幼受正规家学教育。1888年中举。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户部郎中。后任陕西省兴安府知府。1912年 ...……[有缘得见]
  • 魏孟贤(1901-1931),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革命烈士。1925年夏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12师参谋长兼36团团长。  1927年,魏孟贤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46师272团从事 工作,先后任2营连 ...……[有缘得见]
  • 郑天九 (1905—1933)原名鸿锡, 字天九。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山字河人。“日照-” 主要领导人之一。 出身于地主家庭。1921年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24年考入济南正谊中学。1925年夏,结识了共产党员丁君羊、中共山东 ...……[有缘得见]
日照市推荐榜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