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历史人物故事阅读 黄庭坚,生于公元1045年,去世于公元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同时他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共称一祖三宗,黄庭坚是其中一宗。其书法独居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与苏轼合在一起有苏黄之称。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大文豪,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等各个方面,都很高的成就,堪称全才。虽然因为新旧党派之争,苏轼的仕途十分坎坷曲折,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可以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影响力十分大。 苏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同时黄庭坚和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从这儿就可以知道,苏轼与黄庭坚关系十分密切,有师徒名分。 苏轼对黄庭坚十分欣赏,在还没有认识黄庭坚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表示了自己的欣赏之意。一个大文豪,一个默默无名的文人,在还没有相见的时候,仅靠一纸书信,就维持了十分亲密的关系,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奇异的事情。 苏轼第一次接触黄庭坚的文章,是在黄庭坚的外舅孙觉的家中。当时孙觉将黄庭坚的文章拿给苏轼看,苏轼赞扬有加。于是孙觉就顺势提出,希望苏轼能帮助黄庭坚传扬一下文名。苏轼笑道: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 十四岁的时候,黄庭坚写了一首词寄给苏轼。苏轼回信道: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苏轼信中十分高兴而谦虚,对黄庭坚毫不吝啬的赞扬。 苏轼的赞扬,对于黄庭坚的欣赏,对后来黄庭坚影响极大。黄庭坚成为苏轼门下之人,文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仕途也受到影响。 苏轼后来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杀头。而黄庭坚当时虽然与苏轼未曾谋面,但是却因为来往书信频繁,而被牵连,受到罚二十斤黄铜的处罚。 宋哲宗登基之后,惨遭贬谪的苏轼这才被重新启用,召回京师。这个时候,黄庭坚已经四十二岁,与苏轼交往已久,这才见面。 新法废除,旧党被重新起用,司马光入朝为相。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开始校定《资治通鉴》。这个差事,黄庭坚只干了五年,就因为陷入政治纠纷,而选择了辞官。 章惇为相之后,新法被重新推行,旧党也受到严格打压。这个时候黄庭坚虽然已经远离政治纠纷,但仍然成为新党打压的对象。 新党人士,指责黄庭坚修订的《神宗实录》有许多妄议国政,不符合事实的地方,黄庭坚因此被贬居亳州。 恰好这个时候,苏轼也同样遭到贬谪。两人临行前在鄱阳湖相会三日,这一次见面便是诀别。黄庭坚后来在贬居之地去世,享年六十岁。 黄庭坚曾经给苏轼写过两首诗: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