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历史故事汉朝故事名人 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历史背景:汉朝故事阅读

白虎观会议


  儒学经典与谶纬迷信的钦定结合


  白虎观会议是汉章帝时(79年)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讨论


  儒经的异同的一次会议,会后,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


  公布,影响深远。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


  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


  的专门行道。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皆为其在大学设


  一讲座,谓之学官。充学官者,并不只是《诗》、《书》、《易》、《礼》、《春秋》


  五经。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越传越多,越传


  越繁琐。《汉书﹒ 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


  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


  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


  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


  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


  典。西汉末年,哀、平之际,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古文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


  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立为学官。


  自此以后,www.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你消我长。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


  信东西结合起来,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


  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


  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


  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到了汉章帝建初四年(79


  年),把西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更加系统化,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


  章帝建初四年诏引光武中元元年诏书云:五经章句繁多,议欲省减。至永平元年,


  长水校尉倏樊奏以,先帝大业当以施行。于是,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


  诸儒集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


  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这就是白虎观奏议。钦


  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


  《白虎通》等。《旧唐书﹒ 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 艺文志》说它是班固


  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


  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


  从《白虎通义》所引的经传来看,它是尽其杂糅混合之能事,将《易》、《诗》、


  《书》、《春秋》(包括各家的《序传》)、《礼》、《乐》、《论语》、《孝经》以


  及各种逸文,和图书谶纬混合在一起。

5

送花
13
上一篇:东汉外戚宦官专政
下一篇:黄巾起义

最新评论

八字运势测算
姓 名:
   
生 日: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