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故事阅读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luò yì),辟(bì)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xiè)父蚤(zǎo)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huán)王,平王孙也。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 01 【注释】 1.东迁于雒邑:往东迁都到雒邑。自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开始了东周时代。 2.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3.蚤:通“早”。 4.不礼:没有以礼相待。 5.“许田”句:《索隐》:“《左传》郑伯以璧假许田,卒易祊(bēng,崩)。祊是郑祀太山之田,许是鲁朝京师之汤沐邑,有周公庙,郑以其近,故易取之。此云‘许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误。”用事:指祭祀。 6.郑射伤桓王:事见《左传•隐公八年》,繻(rú,如)葛之役,郑将祝聃(dān)伤桓王肩膀。 02 【大意】 平王即位,把都城东迁到雒邑,以躲避戎寇。平王在位时,周王室衰败,诸侯强大之国吞并弱小之国,齐、楚、秦、晋开始强大,政令往往出于称霸的君主。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死,太子洩父早死,立其子林为王,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孙子。 桓王三年,郑庄公来朝见,桓王不予礼遇。五年,郑使宛与鲁国交换许田。许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八年,鲁国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逃跑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