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德国名人录 [公元1862年-1909年,同济大学创始人] 埃里希·宝隆(ErichPaulun),1862年3月4日生于尔德国东北部小镇帕泽瓦克。同济大学创始人。宝隆的父亲路德维希·赫尔曼,出生于格但斯克(波兰名:Gdańsk),德国称但泽(Danzig),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宝隆的母亲出生于沃尔芬比特尔,她的前辈都在邻近的舍彭施德特从事木匠和马车夫职业。 前言说到国家名牌大学——同济大学,无人不晓,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同济大学的历史。翻开同济大学的历史,大家不免会发现该校的创始人,居然是一位德国人,他就是埃里希·宝隆。 个人简历宝隆随父母信奉基督教新教,出生后不久被带到沃尔芬比特尔,他父亲要在那里完成一项建筑工程。两年后父母因患肺结核双双去世,宝隆由亲戚抚养。 1882年9月22日,宝隆在沃尔芬比特尔获得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同年10月28日,被在基尔的王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医学外科研究所录取,接受医学教育。 1883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宝隆在恺撒·亚历山大卫队第1步兵团第5连服役。 1884年7月19日,宝隆通过大学医预科考试。 1886年7月16日,通过攻读博士学位的口试。 1886年11月10日,宝隆被任命为波莫瑞第3步兵团少尉军医。 1887年8月27日,在完成关于脊椎骨折方面的学位论文后,宝隆在柏林被授予博士学位。 1888年1月24日,宝隆被提升为海军助理医生,至1893年5月22日,先后在皇家海军狼号、伊尔梯斯号炮舰上任上尉军医。伊尔梯斯号长期在东亚水域活动,在此期间宝隆认识了在上海开诊所的德国医生卡尔·策德里乌斯,在此后双方的通信中,宝隆提出了在上海建立一所给中国人治病的医院的想法。 从海军退役后,宝隆为提高外科手术水平先后在德国的两所医院工作,并继续到大学进修,同时开始筹措准备在上海开设医院的资金。 1895年,宝隆再次来到上海,在策德里乌斯的诊所里当助手。 1900年,策德里乌斯去世后不久,宝隆在上海德国教堂附近开设了自己的诊所,成为上海著名的外科医生。同年,宝隆送策德里乌斯夫人及女儿回国。在柏林期间宝隆见到了他的朋友、海军军医总监舒尔岑,后者答应为宝隆的计划争取德国官方的支持。 宝隆从海军退役再次来到上海后,和德国医生奥斯卡·福沙伯(Schab,Oscarvon)组成了上海德医公会。 1899年,宝隆和福沙伯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医院建成后取名同济医院。 此后,克纳佩向德国政府建议,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德国医科学校,这一建议得到以宝隆为首的上海德医公会的积极支持。根据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计划,德医公会负责在上海的具体建校工作。 1907年,上海德文医学堂建成,次年学校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 宝隆任学堂首任总监,获德方授予的教授称号,但他此后拒绝接受德方授予他贵族荣誉称号的提议。 1900年,宝隆和策德里乌斯的长女在德国结婚。宝隆夫妇在上海共生育5个子女,由于家庭人口较多,宝隆准备将相邻的住房并入原有住房。 1909年2月下旬,宝隆在查看邻居住房时不幸被传染上伤寒,此后高烧不退,3月5日因并发肾出血去世。
埃里希·宝隆相关 同济大学校长1907.6─1909.3 同年(公元1862年)出生的名人: 杨士琦 (1862~1918) 安徽省宿州泗县 雷震春 (1862~1919) 民国将领 安徽省宿州埇桥区 郑汝成 (1862~1915) 郑汝成 天津市静海 刘嘉德 (1862~1874) 安徽省六安霍邱县 张智仙 (1862~1950)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同年(公元1909年)去世的名人: 王廷钧 (1879~1909) 秋瑾丈夫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秋誉章 (1873~1909) 秋瑾长兄 浙江省绍兴越城区 章孝彪 (1876~1909)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 谭馥 (1878~1909)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 德国更多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