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陕西榆林名人 郭毓仁

郭毓仁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榆林 吴堡县名人录

[公元1911年-1935年]

郭毓仁(1911~1935) 化名任山,郭家沟村人。幼年失母,家道贫寒,从小帮父劳动,养成勤劳、朴实、忠厚的优良品质。

1925年春,15岁的郭毓仁,被国民党86师抓去当兵,先后在该部罗德兴、李福成、常瑞楼营任战士、十长(班长)。

1933年春,郭随国民党军驻宋家川镇,他与中共地下党员王华亭、胡海江认乡交友。王借机宣传马列主义和苏维埃革命,郭格外高兴。经过考验,同年8月由王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郭的行动引起国民党联保主任宋森田的怀疑,宋秘告国民党连长张建南。情况紧急,郭连夜逃回郭家沟,寻找王华亭。这时,王华亭、-生正从贾仰青所在的红一支队搞到一支65步枪、两把五指门手枪和部分子弹,3人一起,带头参加了抗日义勇队。

1934年2月6日,义勇队以奇袭的战本,消灭了葭县木头峪地主武装民团,扩充了人员0,改编为陕北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郭任军事教练。同年秋,队长薛俊山调县保卫局工作,郭接任支队长。在吴、葭、绥、清等县与国民党大军迂迥作战。

4月,四支队和清涧二支队配合,消灭了地主武装李成善民团,缴获步枪10枝;在绥德县黑圪达击溃国民党86师一个营;转战葭县石家坬村时,击败国民党驻吉镇的军队;8月密返吴堡,于后薛家坬大王庙,打败国民党许先志、王佩兰连的两个排。从此,四支队军威大振,郭毓仁也随之大名赫赫。

11月,郭毓仁调陕北工农红军27军独立师二团任团长,初任即战,指挥了安定(今子长)南沟岔阎王砭战斗,击溃国民党军一个营。

1935年,吴堡四支队,绥德五支队、十四支队,葭县六支队,米脂十五支队合编为二五纵队,郭任纵队长。他用集中兵力,迂迥运动的战术,对付国民党对陕北的第三次军事“围剿”。使对方处处被动挨打。6月,二五纵队转战到吴堡尚家塬村,国民党晋军方克猷旅发现,调动12个连,用偷袭的战术,企图包围尚家塬。情况紧急,郭沉着下令:“避开重敌,打其弱点”。红军战士冒着倾盆大雨,踏上泥泞的山路,一口气跑到马跑泉沟时,山洪汹涌而至。郭毅然命令红军战士手拉着手,练成人筏,冲过山洪。枪筒灌满稠泥,衣服沾成了泥毯,人人以沉重的步伐向东塬前进。快到塬畔时,国民党军开枪射击。郭坚定有力地喊:“脱掉衣服,上好刺刀,浑不留冲杀!”红军战士冲上东塬,俘虏晋军18名,缴获长 20余枝,冲出重围。

8月上旬,陕北红军总指挥刘志丹,率领26军、27-战吴堡,援助吴堡游击队反击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郭毓仁向刘志丹汇报了吴堡国民党军事设防,提出围堡(慕家塬)打援,诱敌深入,消灭晋军有生力量的战术。战斗打响,郭以少数精兵围攻慕家塬土堡,红军主力埋伏于红弯塬、柳家坊峁、李家塬,从三面迎击晋军援兵。从宋家川上来的晋军进入红军的伏击圈后,红军、赤卫队奋勇冲杀,晋军大乱,方悟红军主力参战,拼命逃跑,红军尽力追杀。堡内守军,听到 枪声、炮声、冲杀声惊天动地,感到失望,纷纷投降。晋军张武亭一个连,全部被歼。红军缴获迫击炮两门,机枪10挺,步枪400余枝,晋军死伤和被俘400余人。战后,刘志丹再次表彰了郭毓仁的战斗功绩。

二五纵队休整后,郭毓仁得知国民党张廷芝的骑兵营驻守绥德三十里铺,用远程奇袭的战术,攻其不备,一举全歼,补充了人枪,威名扬陕北。不久,二五纵队改编为陕北红军战斗团,郭任团长,转战陕北。

12月,战斗团于绥德梁家甲村休整,被国民党大军包围,激战一天,击退对方数十次进攻,天黑撤退时,郭带少数兵力掩护。在激烈的战斗中,腿部受伤,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时年24岁。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慕生桂 (1911~1936)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薛俊山 (1911~1937)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王国昌 (1911~1978)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李有益 (1911~1984)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惠枫林 (1911~1987) 陕西省榆林清涧县



  同年(公元1935年)去世的名人:

薛翰臣 (1913~1935)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樊文德 (1908~1935)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樊士乐 (1907~1935)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樊锦堂 (1907~1935)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王生孝 (1910~1935)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张国继 (1907~1935) 陕西省榆林府谷县

10

送花
13
上一篇:冯牛儿
下一篇:薛翰臣

最新评论

◎八字排盘◎
姓 名:
   
生 日:
时 辰: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榆林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