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 潼关县名人录 [公元1904年-1965年] 杨伟(1904—1965),字幼民,小字毓清,本县高桥乡北营村人,其父铭新,母韩氏,先世籍弘农华阴,为汉太尉杨震之后。元初迁居水峪口,再迁至北营村。世居乡里,以农为业,父辈以经商起家,置户于老县城西街。 杨于民国元年(1912)就读陕西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五年(1916)保送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次年秋入本科。十四年(1925)毕业后,公费赴美就读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十九年(1930),获硕士、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一年。二十年(1931),回国后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二十二年(1933),在河南省巩县孝义兵工分厂任第一工厂主任。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华,兵工分厂迁至四川泸州,更名军政部兵工署二十三兵工厂,任技术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愿留国民党军工厂,于三十五年(1946)一月到河南救济分署任储运组主任兼汽车管理处长。三十七年(1948)任上海私营新业制酸厂厂长。上海解放时,杨拒绝逃台,亲自驾车送军管会代表进驻渔业管理处办理移交,留厂任顾问。1950年。周恩来总理函请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邀去东北参观,遂于四月被任用为抚顺石油一厂主任工程师。1953—1961年,任东北石油管理局抚顺石油研究所所长。1962—1965年,任石油一厂兼石油二厂副总工程师。1957,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抚顺市民盟副主任委员、抚顺市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抚顺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抚顺市政协第四届常务委员。1960年,任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身患癌症。1966年6月7日谢世。杨伟去世后,《抚顺日报》第一版发表讣告,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平杰三、抚顺市委书记沈越、市长林洁等组成治丧委员会,举行公祭。周总理、平杰三及石油工业部、中共辽宁省委-部长章岩、辽宁省政协、石油工业厅、抚顺市人民委员会、市委-部、市妇联、团市委、市工会、市科协及石油一厂、二厂、三厂、研究所等39个单位送了花圈,参加公祭的千余人。大会挽联书:献身石油工业,努力服务人民,热爱祖国;壮岁刻意深专,晚年与时俱进,可慰平生。 杨伟在北京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反对北洋政府-行径,被捕入狱,后经各方营救获释。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时,以“只搞技术,不问政治”,为由,多次拒绝加入国民党。 杨伟学有专长,精通业务,在化学研究上颇有造诣,且重视人才培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加速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任石油研究所长时艰苦创业,经他多方努力,把一个只有借用的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简陋研究所,建成一座具有6000平方米科研大楼、图书馆、修配场,并与住宅相配套,而且人员也由68人增加到600多人的现代人造石油科研单位。他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解决生产的技术关键问题。重点开展页岩干馏的研究试验工作。使石油一厂、二厂的页岩汽油增产很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杨伟是硫酸工业专家。在关国毕业后,就从事硫酸生产工作。解放后,应聘到石油一厂,致力于硫酸工业的发展。这个厂有日本侵略军留下的两套装置。原设计能力为年产5万吨。实用结果最高3.6万吨。日军撤离时,图纸被烧毁:设备被破坏。他组织老工人、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到外地学习,改进部分不合理的工艺流程。1953年全部投产。达到年产5万多吨的最高设计水平。由于他精心组织和指导。磷酸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使硫酸车间在1959、1960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 抚顺石油研究所和石油一厂、二厂的干部、工人一一致称赞:“杨总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却能虚心接受党的领导,和群众打成一片。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发展我国的石油事业鞠躬尽瘁。”在外出参观时,他和工人乘坐一辆卡车,在一个浴池洗澡。就在他身患绝症住院期间。还参加二厂硫酸设备污染问题的讨论。经他透彻的分析,改进装置,成为全国唯一的沸腾炉酸洗流程的典型硫酸装置。做到既不化钱迁移厂外、又符合了环境保护要求。
同名人物: 杨伟 (984~1058)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 [宋] 杨伟 飞机器设计与飞行控制领域专家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 [当代]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匡常修 (1904~1993)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 陆祖华 (1904~1927) 革命烈士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邓锦棠 (1904~1927) 革命烈士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郭标 (1904~1928) 革命烈士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 邓昊明 (1904~1998)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 同年(公元1965年)去世的名人: 曾致远 (1889~1965)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 黎萃拔 (1903~1965)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孙煦 (1904~1965)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 顾传玠 (1910~1965) 江苏省苏州 胡云翼 (1906~1965) 现代词学宗师 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