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河南周口名人 谢衡

谢衡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周口市 太康县名人录

晋[公元240年-300年,西晋大臣、文学家,谢安祖父]

谢衡(240-300):字德平,号衡再(按《辟雍碑》)。陈郡阳夏人。西晋三品大臣、文学家,谢安祖父,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时已为博士,并于278年所立之《辟雍碑》上有记载。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守博士(《晋书》卷二〇《礼志》中),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为国子博士(《晋书》卷四〇《贾谧传》),旋迁国子祭酒(《晋书》卷四九《谢鲲传》),元康中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302年)为散骑常侍(《晋书》卷二〇《礼志》中)。

品行与学识

《谢鲲传》谓“以儒素显”;《世说新语·文学》“卫玠始渡江”条注引《晋阳秋》谓“晋硕儒”;《晋书》卷五一《王接传》谓“博物多闻”。

谢衡的学识和官守是一致的,以儒学为宫,遂以显名。见于《晋书》卷二〇《礼志》(中)、《宋书》卷一五《礼志》(二)以及《通典》卷八九、卷九〇的谢衡资料,均为议论丧服之文。谢衡学行是笃守传统的儒宗,看不到一点元康名士的玄学气习。这样的人,显然不会为时所重,为士流所倾心。

谢衡也从事了一个很累的职业,就是担任晋朝的洛阳太学校长。当时的洛阳太学,继承汉朝传统,教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但是社会上,特别是上层社会流行的是被儒家视为异端的老庄玄学,因此,虽然也是中央级公务员,但精通儒学的谢衡在官场里是个异类,大家敬而远之。

玄学和儒学,都是源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家各有所长。玄学侧重个人的精神追求,儒学侧重国家精神。儒家思想自认为自己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独步天下,实际上在“诚意、正心、修身”这三个境界,玄学比儒学高明。但是讲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比玄学高明。

朝廷虽然名义上提倡儒学,但社会主导思想是玄学。士族多是拥有广阔田园的地主,在经济上不成问题,所以放达务虚的玄学压倒了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精不精通玄学也成为高级公务员的认证标志。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也就不能在官僚阶层中占有一席之地。

儒家学问实际上是穷人学问,是入世学问,也就是穷人要出头,一定要摒弃绯闻,管好家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因为穷人不在权力范围这个“世”里,所以要入世。可是士族本来就在这个“世”里,一出生就是当官的命,再好吃的东西都会吃腻,所以要解困,要出“世”,要学提倡“出世”的玄学,所以玄学是富贵哲学,因为穷人没“世”可出。所以,真正进入高层,就必须玄、儒兼修。

谢衡的大儿子谢鲲,也就是谢安的大伯,他是个聪明人,虽然自幼饱读儒家经典,但在他毅然转型,改学玄学,融会贯通,谢安后来回忆谢鲲就说:“他如果遇到竹林七贤,一定会手拉手地进入竹林。”

谢鲲学玄后,技艺精进神速,被列为当时“八达”,也就是当时玄学界的八大天王之一,成为“名士”,获得了当权者小圈子的认可,一下子就把自己家族带进士族前列。谢鲲的转型成功,对于谢氏家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物关系:

父亲:

谢缵 (214~282)

儿子:

谢鲲 (281~324) 两晋时期名士、官员

孙子:

谢尚 (308~357)

曾孙:

谢僧韶

谢僧要

谢裒 (282~346)

孙子:

谢安 (320~385) 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

曾孙:

谢琰 (352~400)

玄孙:

谢混 (?~412)

谢瑶 东晋宰相谢安长子

玄孙:

谢澹 (371~425)

谢该

谢璞 (374~441)

谢石 (327~389)

谢奕 (302~358)

曾孙:

谢道韫 (349~409) 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

谢玄 (343~388) 东晋时期军事家

玄孙:

谢瑍 (368~393)

谢万 (320~361)

曾孙:

谢韶 (344~379)

玄孙:

谢思

谢据 (304~327) 谢安的二哥

曾孙:

谢朗 (323~361)

玄孙:

谢重

谢允 (325~394)

玄孙:

谢述 (389~435)

谢景仁 (370~416)

谢铁

曾孙:

谢翀



  同年(公元300年)去世的名人:

裴頠 (267~300)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

解结 (?~300)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

司马虨 (?~300)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贾午 (260~300)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

贾谧 (?~300) 河南省南阳市

韩寿 (?~300)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

7

送花
13
上一篇:陈灵公
下一篇:谢缵

最新评论

◎八字排盘◎
姓 名:
   
生 日:
时 辰: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周口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