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晋安区名人录 [公元1885年-1950年] 林衡可(1885~1950年) 林衡可,又名林济襟,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林浦村)人。 衡可幼时即住在福州水部河堘村。他的父亲林元赓是光绪二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晚年在福州“三牧书院”教读生员,因此衡可也就读于“三牧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后,北上求学铁道工程,后回福州参加“同盟会福建支部”,以“反清复国”为己任。宣统三年(1911年),林觉民等参加广州起义,特约衡可在厦门响应,截击可能从福建入粤镇压革命的清军。但广州起义失败,衡可无事可为,回福州准备力量以图再举。武昌起义成功后,衡可以其家“叠石山房”为据点,制造炮弹,贮存武器。八月,衡可提供武器参加于山的光复之战。 福州光复后,衡可为都督府候补参事和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又任福建都督府交通部路政科长,但不久以“革命既成,激流勇退”,致力于地方建设。他变卖一部分田地,捐助创办光复中学(今福州十一中址),为首任董事长,特别免费招收辛亥革命烈士子弟入学。同时衡可积极为烈士子女恤幼救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陈更新同衡可皆为挚友相交。更新殉难后,衡可收养他的两个孤儿陈永康、陈永健;还收养林觉民的儿子。福建省民政厅也委托衡可负责抚恤烈士的家属,发放救济款。此外,衡可还负责建设福州王庄机场。 “闽变”失败后,衡可不问政事,旦夕以诗酒为乐。福州沦陷时,他到高盖山下的首山村避难。抗战胜利后任福州市政府第三科科长,后曾在闽侯县立中学和在福州高等工程学校(简称高工,今机电学校)教书。1950年4月,因病逝世,年65岁。
同年(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邓萃英 (1885~1972)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 吴孙安 (1885~1965)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刘崇伦 (1885~1937)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 许逸夫 (1885~1918)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 黄琬 (1885~1965)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同年(公元1950年)去世的名人: 潘文华 (1886~1950) 川军将领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 胡景伊 (1878~1950) 重庆市城口县 夏之时 (1887~1950)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柯凌登 (1911~1950)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陈亨源 (1901~1950)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 林弥钜 (1879~1950)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