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江苏镇江名人 张素

张素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镇江 丹阳市名人录

[公元1877年-1945年]

张素(1877-1945),字挥孙、穆如,号婴公,江苏丹阳城内沈家桥人。清末举人,南社社员,布衣诗人。

光绪三年(1877)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悟聪慧。

光绪十一年(1885),9岁,父亲教授唐诗,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张素立即应答道:“此可对‘直把杭州当汴州’。”稍长,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

光绪十七年(1891),15岁时丹阳城爆发震惊中外的“辛卯教案”,此事对张素影响很大,并以此为题材,创作《谁氏居》诗。据陆游“寒与梅花同不睡,闷寻鹦鹉说无聊”之诗意,将所居之室命名为“闷寻鹦馆”。

光绪二十九年(1903),27岁,中壬寅科举人。张素“长不逾中人,貌质厚,寡言笑,慎交游,重言诺,严取与”,其人品、学养深受里人敬重。时科举制度虽取消,但张素受维新思潮影响,“深造之志不衰,入南菁书院。纵览图书,复留心当时之务,洞明东西列国兴败得失之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游上海,执笔《南方日报》及《新闻报》。后《南方日报》停刊。

宣统三年(1911)2月6日,由同乡挚友林立山介绍加入南社,其入社号为第113号。此后,其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社员,但其始终和南社主流的政治主张同心。4月,南社社友陶牧在沈阳发起组织辽社。张素应陶牧、连明星之邀,“别乡里,陟关塞,渡辽河,绝沙漠”,赴东北哈尔滨,主持《远东报》。

1918-1920年,受复县(今辽宁省瓦房店市)知事程廷恒之邀,担任《复县志略》总纂。多方搜集史料、实地求证,“历岁二周”,于1920年3月修成,并石印成书。后南社社员姜若出任绍兴、嘉兴县长,聘张素为佐理。张素用6年时间时间搜集和整理成《丹阳乡献词传》。

1923年,因张素擅长句式工整且讲究韵律的骈俪文,当时丹阳社会名流的《挽歌》、《诔文》和《祭文》有许多出自张素之手。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在海宁逝世,丹阳百姓召开追悼大会,张素为之撰《前县令查公沧珊追悼文》,并写挽联一副:“吾民置冢立祠无忘百世而后,当日流芳遗臭只在一念之间。”1932年,上海通志馆成立,上海各界兴起编史热。1936年5月,张素参与编写《上海交通银行行史》,次年告竣。

1937年12月,镇江、丹阳相继沦陷,张素携眷属避地县北之嘉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期间,张素吟咏不辍,以诗的形式实录日寇入侵时流离在外的痛苦情况,再现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背井离乡的真实场景,诗集名为《草间集》,收集诗歌70余首。后辗转上海,局势稍定后,回归家乡。晚年,贫病交加,然以著述吟咏自娱,毫无不足之色。

1945年初,气候酷寒,痰喘作,不可止,2月5日病情恶化与世长辞,享年69岁。张素精于诗词,深受杜甫、陆游的影响,少年时取陆游“寒与梅花同不睡,闷寻鹦鹉说无聊”的诗意,把居室命名为“闷寻鹦馆”,其诗风沉郁顿挫、慷慨雄健,和他沉稳的性格很契合,柳光辽(柳亚子外孙)称其为“布衣诗人”。著有《婴公文存》、《闷寻鹦馆诗钞》、《瘦眉词卷》、《草间集》、《婴公词集》、《丹阳乡献词传》等,惜生前未刊印,散见于民国时期的多种报章杂志。



  同年(公元1877年)出生的名人:

张伯桢 (1877~1946) 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 广东省东莞市

张水云 (1877~1955) 浙江省宁波镇海区

张花谷 (1877~1966)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张叔通 (1877~1967) 现代书法家 上海市松江

张鍈绪 (1877~?) 天津市红桥区



  同年(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

张之霖 (1875~1945) 清末民初官员、实业家 云南省楚雄大姚县

张治平 (1872~1945) 陕西省咸阳旬邑县

张林屋 (1871~1945)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张相 (1877~1945) 近现代语言、文字学家 浙江省杭州

张化一

张全贵 (1924~1945) 江苏省徐州睢宁县

14

送花
13
上一篇:董必成
下一篇:顾梅君

最新评论

◎八字排盘◎
姓 名:
   
生 日:
时 辰: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镇江推荐榜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