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 沧县名人录 [公元1906年-199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王智涛(1906年-1999年),河北沧县人。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防空军副司令员、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副部长和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简历 建国前 1906年4月22日,出生于沧县捷地镇大龚堤口一个贫农家庭,原名王寿恒。 1920年,年仅14岁的王智涛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 1925年,到苏联,先后在基辅红军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他在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中国科当区队长时,上海党中央交给他一项任务,要他编写一本防空作战教材。王智涛完成了这项任务,教材内容包括步枪对空射击、机枪对空射击、及一般防空知识,用于对红军部队进行防空训练。他同时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兼授军事课。 1933年,王智涛到中央苏区,在红军学校当主任教员,李德到苏区后,他给李德当翻译。 1934年,中共中央和-听取王震汇报湘赣苏区军事工作,王智涛担任李德的俄语翻译。 1934年10月,决定在红军总司令部成立防空科,进行防空训练,指导防空作战。防空科只有王智涛一个人,也没有武器,王智涛是“光杆司令”。他先办防空训练队,从江西、福建一带的9个师中抽调了9个排,从瑞金的部队抽调了3个排,共12个排,每个排带3挺重机枪,每枪带150发子弹,由他负责训练。当时的重机枪均为老式,要改为高射武器,还要制造高射架和瞄准具。王智涛设计了高射架、瞄准具和活动 王智涛 王智涛 飞机靶。由于学员文化水平低,训练队以实际操作为主,也上一些理论课,介绍射击原理、高射机枪的构造和分解结合、防空阵地的选择和构筑、敌机机型的识别、预警、防空作战组织等。训练队毕业时,进行了实弹射击。3个月训练结束后,9个排回到各师,原属瑞金部队的3个排组成军委防空队配备在党中央驻地周围的3个山头上,组成对空火网,进行过防空作战,敌机再不敢低空轰炸。王智涛在长征时负责中央纵队设营工作。 1936年底,王智涛从庆阳步校调回红军大学担任军事教育科科长,兼军事教员。 1937年8月,担任抗大总校军事教育科长的王智涛去见毛泽东,说自己在苏联学习军事和担任军事教员,一共搞了6年,回国以后又教了4年书,缺乏作战实践,要求到前线去真刀 地锻炼锻炼。 1938年9月,王智涛带领一个参观团,到120师、358旅、359旅和晋察冀军区参观,回来后编写了《战术学》。王智涛最终如愿以偿去了战斗部队,他历任129师训练科长、385旅参谋长、冀东军区14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 建国后 建国后,王智涛从事防空工作,历任华东防空副司令员。 1952年,军委任命王智涛为防空学校校长,该校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校址在南昌望岗城。王智涛到任后,认为当地条件太差,经中南军区同意,防空学校迁往武汉。 1954年4月,防空学校本科第一期开学11月,王智涛调任高级防空学校校长。以后,王智涛调到军事科学院,任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 王智涛右手无拇指,甲级伤残。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经历历史事件: 四渡赤水 (公元1935年)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卢绍武 (1906~1978)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广西自治区南宁武鸣 汪克明 (1906~1994)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黄石阳新 周维 (1906~1970)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孟庆山 (1906~196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北省保定市蠡县 方明胜 (1906~2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武汉黄陂区 同年(公元1999年)去世的名人: 丁盛 (1913~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高林 (1918~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 桂生芳 (1915~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陕西省咸阳 何友发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陕西省咸阳泾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