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 赵县名人录 [公元1904年-2001年,著名气象学家] 李宪之(1904-2001.3.20) 河北赵县人,著名气象学家。 1904年9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赵县南解疃。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年至1930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负责水文气象考察。后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后从事两年研究工作。1936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次年升任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同时在云南大学、空军侧候班兼课。1946年任清华大学新成立的气象系教授、系主任,放弃出国进修机会,致力于气象系的建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曾任首届北京市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气象学报》编委会主任等职。2001年3月20日去世,享年97岁。 李宪之继竺可桢之后,与涂长望、赵九章等共同开创了中国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是中国气象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早先着重于大气,后来建立“气、水、陆”一体化观点,进而发展为“天、地、气、水”一体化观点。早期主要研究寒潮、台风和大气环流等,后期侧重于地震与暴雨的研究。 在寒潮与台风方面,李宪之以东亚寒潮侵袭和台风的研究著称于世,认为冬半球的寒潮可以穿越赤道,穿过赤道无风带,在夏半球产生暴雨、形成台风。并且推断北半球寒潮也会在南半球形成台风。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台风形成的综合学说”,为后来的大气观测事实所证明,得到国际气象学界的公认。 在地震与水的关系方面,李宪之认为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包括暴雨、江河、地下湖、水对土壤、岩石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等,而不是大地构造,从而形成“水成学说”。 对于大范围特大暴雨的成因,李宪之不同意以厄尔尼诺影响为主的观点,认为南北半球间宏观天气系统是主要原因或者主要原因之一。认为冬半球寒潮向低纬爆发时,可以直接产生寒灾,间接产生雪崩之类灾害,到低纬度由于沿途变性,变为层结高度湿不稳定空气,在本半球会产生暴雨,在夏半球会形成台风,会出现龙卷风,甚至引起地震。 此外,李宪之还对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等一些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李宪之为中国的气象学教育做出了贡献,所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中国气象界的栋梁。 主要论著:《季节与气候》、《降水问题》、《论台风》、《1993年美国特大暴雨成因问题》、《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1991年中国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成因》等。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蔡枢衡 (1904~1983)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张郁光 (1904~1938)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 吴村 福建省厦门市 达利 (1904~4989) 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 欧洲西班牙 李延年 (1904~1974) 抗日名将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同年(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 汪润 (1919~2001)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梁韵松 (1915~2001) 广东省广州市 陈其通 (1916~20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 陈立夫 (1900~2001) 浙江省湖州吴兴区 赛时礼 (1918~2001)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 屈守元 (1913~2001) 四川省成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