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秦朝故事阅读 始皇九年,嬴政终于加冠亲政,开启了东出灭国的进程。 从公元前238年开始,到公元前230年结束,秦始皇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灭掉韩国,之后更是以每一到二年灭亡一国的速度,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 然而有趣的是,秦国战国初期和魏国打,战国后期和赵国打,东出灭国的第一战却选择了韩国。 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李斯认为韩国是对秦国牵制最大的国家,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晋之地屡次破坏秦国东出,深仇大恨韩赵魏的前身就是那个巨大无比的晋国,在诸多春秋五霸的版本中,曾经有的认为五霸中的四个都是晋国的国君。 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源自于秦国和晋国曾经多次联姻,关系紧密。 但使得秦国屡屡无法东出的,就是这个与其交好的晋国。 秦国在秦襄公时期护送平王东迁,因此获封岐、丰之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其后不断向西、向东扩展,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终于称霸西戎。 本来秦国在这个时候就准备东出,逐渐融入中原诸侯国,参与中原事务了,并且秦穆公也为这一目标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其中就有著名的三定晋君的故事。 但无论是晋惠公还是后来的晋文公,在即位之后都开始封锁秦国东出的通路,甚至晋襄公还因此和秦国打了一场崤之战,全歼秦军。 至此,秦穆公时代东出的梦想彻底破碎,之后的秦国逐渐衰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备受中原诸国的白眼和冷遇。 好不容易等到了三家分晋,这个曾经让所有诸侯国震惧的晋国分崩离析,变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但是,三晋的联盟又使得秦国东出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一起成为了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国是三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国采用李悝进行变法,又任用吴起练军,五万魏武卒大破五十万秦军,使得秦国被夺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直到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暗中积蓄国力,这才使得秦国重新回到了和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上来。 然而,刚刚击败了魏国,赵国又成为了新的三晋首领,三方联合起来继续封锁秦国东出之路。 赵国连年和匈奴对峙,兵士勇猛善战,尤其是骑兵异常剽悍,曾经在赵奢的率领下,正面击败了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阏与之战。 而三晋的地理位置却决定了,它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秦始皇即位之后,秦国经过了秦昭襄王时期的深厚积累,吕不韦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在决定继续东出的时候,就面临了选择,到底要先攻打哪个国家。 韩国、赵国、魏国,只要攻破一国,秦国就能打破这几百年的封锁。既然如此,那柿子当然要捡软的捏。 然而,事实上,韩国才是中原诸国中最有潜在威胁的国家。 韩国这个软柿子,可一点儿都不软。 韩国两次卷入大国争霸漩涡,隐患极大三家分晋的时候,其实只有韩国还像一个完整的国家,在地理位置上,赵国、魏国都被韩国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而韩国虽然继承晋国的土地和人口不如魏国,但实力还是比较强劲的,它甚至灭掉了有春秋小霸之称的郑国,新郑就曾经是郑国的国都,后来变成了韩国的国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