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笔记 首页 朝代人物唐朝人物名人 刘长卿简介—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刘长卿简介—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刘长卿个人介绍资料


刘长卿

本 名:刘长卿(726~786)

别 称:刘文房

字 号:文房

所处时代:唐朝中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洛阳

主要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

主要成就:大历诗风的代表

擅 长:五言诗

信 仰:道家

历史时期:唐朝人物名人录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人物资料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新唐诗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诗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据传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刘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的诗


作品集

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唐诗汇评》称10卷,《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诗歌

《全唐诗》收刘长卿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史籍记载


《旧唐书》、《新唐书》并没有刘长卿的专门传记,现较早文献中可见其事迹者,多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

• 《新唐书》志第五十.艺文四:

《刘长卿集》十卷,字文房。至德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为辨之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

• 《唐诗纪事》卷二十六.刘长卿条:

刘长卿,字文房,至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为之辨者,除睦州司马,终隋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

同书章八元条:《酬 刘长卿月夜》云:夜凉河汉白,卷箔出南轩。过月鸿争远,辞枝叶暗翻。独谣闻丽曲,缓步接清言。宣室思前席,行看拜主恩。 刘长卿云:贫家唯好月,空愧子猷过。

同书李穆条:李穆, 刘长卿之婿也。诗寄刘云: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时刘在新安郡。刘答云:孤舟相访自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客远,青苔黄叶满贫家。长卿又送穆诗云: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雁还空渚在,人去落湖翻。

同书韦应物条: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惟顾况、 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列,与之酬唱。

• 《唐才子传》卷二刘长卿条:

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少居嵩山读书,后移家来鄱阳最久。开元二十一年徐征榜及第。至德中,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转运留后。观察使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为辩之者,量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诗调雅畅,甚能炼饰。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权德舆称为五言长城。长卿尝谓: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每题诗不言姓,但书长卿,以天下无不知其名者云。灞陵碧涧有别业。今集诗赋文等传世。淮南李穆,有清才,公之婿也。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

《中兴间气集》: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瀛奎律髓》: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麓堂诗话》:《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批点唐音》: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唐诗归》: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然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又: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又: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刘长卿怎么读


刘长卿拼音:líu zhǎng qīng

7

送花
13

最新评论

◎八字排盘◎
姓 名:
   
生 日:
时 辰:
夜子时处理: 夜子时日干向前遁一天算第二天 日干保持不变

本站测算方面的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完全免费分享给有缘人,仅供休闲娱乐,请勿迷信,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蜀ICP备202411358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