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敦礼个人介绍资料
本名:崔敦礼 别名:崔元礼 字:安上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雍州咸阳 出生日期:596年 逝世日期:656年8月28日 主要作品:《种松赋》 官职:侍中→中书令 爵位:固安县公→安国公 谥号:昭 历史时期:唐朝人物名人录崔敦礼(596年-656年),本名元礼,字安上,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 ,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崔仲方之孙。 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二房 ,唐初历任通事舍人、左卫郎将、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通晓诸番形势,多次出使突厥、回纥、铁勒等北方部落,又随李勣击灭薛延陀。高宗年间拜相,历任侍中、中书令,封固安县公。 显庆元年(656年),崔敦礼改任太子少师、同三品,是年八月病逝于任上,时年61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号昭,陪葬昭陵,后追赠安国公。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 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其家本居博陵(治今河北安平),北魏末年迁入关中,从此定居于雍州咸阳,遂为咸阳人。他自幼便涉猎文史,非常仰慕苏武,崇尚节义,唐朝建立后历任左勋卫 、通事舍人等职。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太子李建成,夺取皇位。崔敦礼时任检校右骁卫长史,被派到幽州,传召庐江王李瑗入朝。李瑗本属李建成一党,心怀不安,遂据幽州叛乱,并扣押崔敦礼逼问京师情形。崔敦礼始终坚贞不屈。不久,李瑗兵败被杀,叛乱平定。崔敦礼这才得到释放,并由此得到唐太宗的赞赏,被擢为左卫郎将,获赐良马、黄金。 屡使诸蕃 贞观元年(627年),崔敦礼升任中书舍人,后改任兵部侍郎,并多次出使突厥诸部,因功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他通晓四番情势,每有奏请,都会得到太宗的批准。 贞观十六年(642年),崔敦礼出使薛延陀,以和亲为条件,使得薛延陀释放了扣押的唐将契苾何力。 贞观二十年(646年),崔敦礼在灵州都督任上被征拜回朝,授为兵部尚书、兼检校鸿胪卿,并持节安抚回纥、铁勒等部落。 是年,唐军灭亡薛延陀,并命崔敦礼与英国公李勣将薛延陀残部安置在郁督军山(即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北麓。当时,薛延陀残部在降叛之间摇摆不定。李勣遂与崔敦礼纵兵出击,彻底消灭薛延陀。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被侄子乌纥杀害,但乌纥随后也被燕然副都护元礼臣诱杀,回纥政局陷入混乱。唐太宗担心回纥背叛朝廷,便任命崔敦礼为金山道副将军,持节安抚回纥。崔敦礼册拜吐迷度之子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让他统领回纥。回纥乱势最终得以平息。 升任宰相 永徽二年(651年),西域特浪羌、辟惠羌各率万馀户东迁,于当年十一月抵达茂州(治今四川茂县),上表请求内附。唐高宗于永徽三年(652年),六月命崔敦礼统领并州、汾州两地军队一万人,赶赴茂州安置两部羌民。 永徽四年(653年),崔敦礼接替高季辅担任侍中,成为宰相,并进封固安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六年(655年),崔敦礼改任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后又兼任检校太子詹事。他以老迈多病为由,数次向高宗请求致仕,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显庆元年(656年),崔敦礼改任太子少师,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为宰相。唐高宗还特召其子回京,侍奉汤药。 病逝任上 崔敦礼转任太子少师不久,便于当年八月病逝,终年六十一岁 。唐高宗在东云龙门举哀,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号为昭,并陪葬昭陵。 后来,崔敦礼又被追赠为安国公。 轶事典故永徽年间,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都被牵连进房遗爱谋反案,判为死罪。唐高宗念及亲情,欲赦免二人死罪。崔敦礼进谏道: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戡平七国之乱,汉昭帝诛杀燕王、盖主。这些都是宗室谋逆被诛的例子,陛下怎能因顾念私情而罔顾国法呢?唐高宗遂将李元景、李恪赐死。 人物评价刘昫:崔、卢数公,皆以忠清文行,致位枢要。恪恭匪懈,以保名位,诚所谓持盈守成,太平之君子。 宋祁:敦礼通知四夷情伪,其少,慕苏武为人,故屡使突厥,前后建明,允会事机。 黄震:节义功名之士,太宗朝奉使称职者,慕苏武为人,见其志之所存以终考之,亦非徒慕。庐江王执问朝廷事不言,有使之节;与李勣破薛延陀,绥定回鹘立嗣而还,有使之功;通知四夷情伪,屡使突厥,前后建明,允会事机,有使之才。及为高宗执政,传遂无可录之事。(《古今纪要》) 王夫之:若宇文节、柳奭、崔敦礼、辛茂将、许圉师、窦德玄、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阎立本、陆敦信、杨弘武、戴至德、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郝处俊、来恒、薛元超、高智周、张大安、崔知温、王德真、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者,皆节不足以守筦库,才不足以理下邑,或循次而升,或一言而合,或趋歧径而诡遇,竞相踵以赞天工。 主要成就军政成就 出使诸番:崔敦礼在唐朝初年以深识蕃情著称,多次出使突厥、薛延陀、回纥、铁勒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每有奏请,都会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出使薛延陀,营救回名将契苾何力;出使回纥,册拜俟利发(回纥首领称号),平息回纥乱势。 灭亡薛延陀:崔敦礼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与李勣领兵攻打郁督军山北麓,消灭薛延陀残部,此战俘虏三万余人,斩首五千余级。薛延陀立国二十年,传三代君主,至此彻底灭亡。 史学成就 崔敦礼曾参与主持唐朝国史的修撰工作,于显庆元年(656)七月撰成国史八十一卷。上起义宁元年(617年)晋阳起兵,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涵盖了高祖、太宗两朝的历史。 亲属成员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是东汉经学家崔骃的后裔。崔骃八世孙崔懿,生八子,共分六房,次子崔琨一系号为博陵第二房。崔琨五世孙崔仲方,仕隋为礼部尚书。 博陵崔氏第二房世系表(崔仲方支)
个人作品《全唐文》收录有崔敦礼的文赋一篇:《种松赋》。 人物争议崔敦礼病逝于显庆元年(656年)八月,但具体时间,史料却有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1、八月初四(8月29日),持此观点的主要有《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高宗本纪》以及《资治通鉴》。 2、八月初三(8月28日),持此观点的主要有于志宁撰写的《大唐故太子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固安昭公崔公神道碑》。 史籍记载《旧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新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一》 墓葬纪念
墓葬 崔敦礼墓是昭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官厅村南。 后世纪念
崔敦礼碑原立于崔敦礼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碑身高338厘米,宽110厘米,厚35厘米。螭首,额篆书大唐太子故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固安昭公崔公神道碑。碑文楷书,于志宁撰文,于立政书写,约36行,满行8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