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个人介绍资料本 名: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 别 称:曾子,曾子舆,宗圣 字 号:子舆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华夏 出生地:山东嘉祥县 出生时间: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 去世时间:公元前435年 主要作品:《论语》、《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主要成就:著书立说,进一步推动儒学发展 人物典故:曾子烹猪、曾子避席、不受君邑 父 亲:曾点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名人录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夏禹之后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拒入仕途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病逝鲁国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主要思想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天圆》中指出: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阴阳之气各从其行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雪,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 《曾子天圆》认为毛虫羽虫是阳气化生的,介虫、鳞虫是阴气化生的。人是倮生的,无羽毛鳞甲,乃是禀阴阳精气而生。 这就明显地突出人在万物天地中的地位。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不苟权贵 《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他曾声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庄子让王》篇中记载:曾子居卫,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屦 [7] )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说苑立节》载:曾子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韩诗外传》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曾子名言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曾子的故事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二十四孝》)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居卫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拎而时见,纳履(屦 [7] )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 曾子换席 曾子寝疾,病笃。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不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说苑立节》) 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曰:既已县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杂篇》 人物评价历史评价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 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 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历代追谥 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很长时间以来未被人们所认识。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这一学术地位,是唐、宋以后才为一些人所逐步承认。历代对曾参的封赠与奉祀情况如下: 唐代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参赠官之始。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参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礼部尚书苏頲撰《曾子赞》。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 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罢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参与七十一子图形四壁,世称七十二贤,合计共八十二人。曾参名为七十二弟子之位,实为文宣王庙,四壁英贤,每逢祭祀,面前陈脯、盐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时廷臣撰《曾参赞》。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晋曾参为瑕丘侯。因犯孔子讳,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为武城侯。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赞》。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参为郕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颁降初献郕国公乐章。郕国公酌献、奏《成安之曲》。 初献郕国公乐章内容是:心传忠恕,一以贯之;爰述大学,百世训彝;惠我光明,遵闻行之;继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诏,春秋祭祀先圣,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为配享。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为典,崇敬备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颁《释奠仪节》,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豆各十、缚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参并颁发祭文。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曾参专庙。嘉靖以后,嘉祥曾参专庙,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两代均遵循未改。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礼部召集诸大臣议事,一致认为:人以圣人为至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以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为曾参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参之妻公羊氏为郕国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闰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颁发御制《宗圣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书赠宗圣殿匾额道传一贯。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亲制《宗圣赞》(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庙致祭曾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颁发元圣周公及复、宗、述、亚四圣祭器,以备陈设之用,当经山东巡抚专委东昌府同知陈琜赴江南制造。赐宗圣曾子庙:铏一件、缚十件、簋十件、笾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笾、木匣、余皆铜器);宗圣:爵三、铏一、缚二、簋二、笾八、豆八、帛匣一;两配:各爵一、缚一、簋一、笾四、豆四、帛匣一;两庑:各三坛、爵三、缚三、簋三、笾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启圣王殿、两庑,祭器可调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亲制祭文,并派官至宗圣庙祭祀曾参。 曾子年谱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参十二岁。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曾参十三岁。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曾参十七岁。随孔子在楚。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曾参十九岁。随孔子在卫国。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曾参二十岁。随孔子在卫国。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曾参二十一岁。随孔子在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孔子家语》记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君要赠其食邑,辞而不受。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曾参二十八岁。继续守孔子墓。 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曾参二十九岁。最后一年守孔子墓。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鲁悼公元年(公元前466年)曾参四十岁。离鲁去卫。 鲁悼公十一年(公元前456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鲁悼公十二年(公元前455年)曾参五十一岁。 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鲁悼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象《诗经》上 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参,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死了,终年七十一岁。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