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损个人介绍资料本 名:闵损(前536~前487) 别 称:闵子、闵子骞 字 号:子骞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华夏 出生地:宋国 出生时间:公元前536 去世时间:公元前487 主要成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 信 仰:儒学 祖 籍:鲁国 父 亲:闵世恭 事典故:单衣顺母,鞭打芦花 纪念遗址:宿州,萧县,济南,费县,范县,鱼台 后代子孙:闵子鲁,闵泽,闵伯衍,闵子建 传世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记载史书: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骞单衣记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名人录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孔子)弟子,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 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子闵子骞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人物生平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鲁国人。 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某年冬天,继母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袄,而假装给子骞棉袄,其实内里填的是芦苇,所以他寒冷无措。一日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的水沟内。父亲非常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喝斥后还鞭打他,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心里明白了,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而后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妻。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离开的话,两个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没有母爱的孤单痛苦了)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其后求学于孔子,孔子仕鲁期间季氏曾聘请他出任费宰,闵损婉拒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请我的话,我必定会去躲在汶上) 历史评价孝哉,闵子骞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任用德行,(在弟子中可仕之人)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闵子骞有没有被人家说闲话,和孝或不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可能在外面一本正经,言行都十分慎重,回家后使父母生气,令父母伤心,外人也未必知晓。没有人非议他的父母兄弟,为什么凸显出闵子骞的孝心呢?因为他并没有盲目地听从父母兄弟的话,以致做错事而连累了父母兄弟,受到他人的异议。儒家说孝,只有说孝心、孝道、孝行,并没有说孝顺。因为加上一个顺宁,很容易引起凡事都应该顺从的误解。事实上合理的当然要顺,若是不合理的,就不能顺从。盲目顺从,把责任推给父母兄弟,当然是不孝。 后世纪念萧县 位于萧县境内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是2700多年的古村,系全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麓,隶属杜楼镇孟窑村。全村共有23个姓氏,人口大约950人左右。古村内现保存完好的有百年古井2口、古石桥2座、闵子骞覆车古道1处、四贤祠遗址1处、古泉3处、百年古树30余棵,其中鞭打芦花处和千佛禅寺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村名由来因闵子随父赶牛车外出至此地,因其母给其穿芦衣做的衣服,时属冬天大雪纷飞,闵子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而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鞭打芦花处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 宿州 宿州市曹村镇的闵子骞祠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费县 因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山东费县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 济南 济南闵子墓位于济南百花公园西邻的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进大门,迎面是一处新建的仿古庙堂,墙上有一个写有济南孝文化博物馆的牌子,欧阳中石题字。再沿着庙堂往北走,20多米处就是一座突起的坟墓。只见该坟墓高约3米,封土直径约5米,呈圆形,四周有多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等石像,还有两棵古树。北侧立着一块刻有闵子骞墓字样的石碑,上面还有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上世纪60年代前,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随着许多市民要求恢复保护闵子骞墓地的呼吁,和文物部门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膳。墓园西侧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为闵子骞路。 范县 范县闵子墓,位于范县东南22公里,墓坐北面南,冢高1.5米,周长8.4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墓地濒临黄河,时被冲毁,范县历代官吏、儒生曾多次捐资修整。据《范县志》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令陈奎初曾出资修墓建祠。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县令唐晟秀修墓祠,墓傍植有翠柏,山东督粮道孙星衍部撰《重修闵子墓》碑文。墓北原有闵子坊,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鱼台 闵子骞以德行与颜回并称,被尊为笃圣。有鞭打芦花(芦衣顺母)的典故。孔子逝世后为避战乱,与樊子迟、宓子贱迁至棠邑(今武台)办学,定居于今大闵村。大闵村建有闵子祠。 闵子骞的故事单衣顺母 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单衣顺母》/《鞭打芦花》列为第三篇。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晋剧《芦花》以此为背景创作。 鞭打芦花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孝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闵子骞年少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娶了后娘,又生了两个弟弟。后娘偏心眼,对自己亲生的孩子百般疼爱,对闵子骞却另眼相待。可是,在丈夫面前,她却装出一副慈母的模样,表示照顾闵子骞比亲儿子还好。有一年冬天。后娘给闵子骞做棉袄,里面絮的全是不值钱的芦苇花绒,看起来挺厚,其实一点都不暖和。她给自己的两个亲儿棉袄里絮的是丝绵,看上去薄,其实非常暖和。闵子骞从不计较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某年农历腊月廿四日,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在寒风中冻得发抖,失手把缰绳掉到地上,马车失去了控制。父亲见到这种情形很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越说越上火,夺过马鞭子便向闵子骞身上抽去。这一鞭子一下把棉袄抽破了,里面飞出来的尽是芦花。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心里明白了。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了她。闵子骞含着眼泪跪在父亲面前,哀求父亲不要休了后娘。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意思是休了后娘,自己和两个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个后娘手里,两个弟弟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受苦。闵子骞的话感动了父母,夫妻和好如初。从此,后娘对三个孩子也一样看待了。 史书记载《论语》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单衣记》 《二十四孝图》 后代子孙长子:闵子鲁 孙子:闵泽 曾孙:闵伯衍 玄孙:闵子建相关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