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 新化名人录 [公元1884年-1958年] 杨冠陆,字庭曙,号希望,县敦信团利村杨家边(今槎溪镇)人。清光绪十年(1884)。杨冠陆幼读私塾,攻经世致用之学,不尚科举。稍长,考入长沙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嗣以家中无力续供学膳费,投笔从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蔡锷主办的广西随营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新军历任排、连、团长等职。 辛亥革命光复长沙,湘督谭延闿令其率部援鄂,行至岳阳,以南北议和中止北上。民国元年(1912)解甲归里。旋任县立中学体育教员。民国8年,湖南督军谭延闿召其再入军籍,杨率部随宋鹤庚、汪磊驻湘乡,后移郴州。民国11年,孙中山急调谭延闿回师救粤,杨随去参与平息陈炯明之乱。民国13~14年,在黄埔军校任上校骑兵大队长兼教官。次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兵湖南转战江西。民国16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杨愤而辞归,不再出山,亦不在地方从政。此后迁居洋溪冷水巷塘湾,以养蜂植桔为生,并对品种不断研究改良,成为新化种植无核桔之始。 杨在外工作20余年,主要收入均按时寄家,其父藉以购得田地数十亩。民国19年,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分析遗产,其继承的份额,除留两亩桔园地外,其余悉数赠与杨家边积谷济贫会,作为救济或无息贷给贫苦人家的基金。民国32年,其妻病故,坚不举丧,将节省的丧事开支和次子部分工资,全用于修复官渡桥(在今白塘)。余下石料又转运洋溪,将街西木桥改建为石桥,名为“悟米桥”,桥有记。 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开明士绅,1956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出席新化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在县城附近设立火葬场的建议。1958年因心脏病逝世,终年75岁。 杨家边村 杨家边村…… 详细++
相关院校: 黄埔军校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徐郎西 (1884~1961) 陕西省咸阳三原 陈锡九 (1884~1947) 重庆市开州区 冯尔和 (1884~1967) 海南省文昌 云茂修 (1884~1959) 海南省文昌 陈治 (1884~1944)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 同年(公元1958年)去世的名人: 黄诰 (1910~1958)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 郑振铎 (1898~1958) 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 古振五 (1886~1958) 广西自治区贺州昭平县 胡琼琪 (1937~1958)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万道同 (1870~1958)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 杨宝森 (1909~1958) 后四大须生 北京市 |